教学中提高儿童作品的有效性王丽娟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文类作了明确的规定:“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为使儿童文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根据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和儿童欣赏文学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我们在进行儿童文学类课文的教学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儿童文学语言明快凝练,形象生动,并且符合语言规范,富有儿童情趣,正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最好材料。儿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只对作品中的形状、色彩及声音,富于动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感兴趣,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阐述往往没兴趣,甚至反感。阅读中他们会主动跳过自己不感兴趣,不太明白的生字、生词、生义,对整个作品进行整体把握,对文本获得一种朦胧的感受。教学时切不可在字、词、句上纠缠不休,切不可把文本支解得支离破碎,让整体语感荡然无存,使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而应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整体感知。因此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只有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大量接触儿童文学的语言材料,才能使学生汲取儿童文学丰盈的语言养分,形成语感、形成语言能力,才能为他们一生的语言发展打下根基。二、创设情境,丰富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童年则是培养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黄金期。孩子们富于想象,在童话、寓言和神话里,有许多奇异的情节,有一种自由的、积极的力量来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所以儿童文学中的童话、寓言所表现的幻想世界,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和摇篮。三、迸发情感,体会审美情趣《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类的课文具备丰富的审美素养,其间有催人奋发的社会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启迪才智的科学美,以及匠心独运的艺术美。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对少年儿童具有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和审美教育功能,但是这种教育、审美作用都是以儿童感兴趣,乐于接受,并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为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成为儿童精神世界的引领者,应该以一颗未泯的童心去换位思考,全方位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并充分利用与文本相关的资源、信息,营造与文本呼应的审美氛围,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作为教师,要努力让自己回归到童年时代,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感知,用丰富的童年体验去激活孩子,从儿童自身的规律出发,运用儿童文学的独特美学特质,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的真善美,让孩子在阅读儿童文学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