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声音》说课稿一、说教材。《不同的声音》是湖北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十课。这一课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声音,并初步了解声音不同的原因。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大量的亲身实践活动,轻松地体会声音现象。从而认识到:声音的不同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声音高低,强弱,以及发声物体本身音色不同而造成的。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识噪音的危害,并要求学生了解我们周围噪声的污染,提出防治噪音的建议。把知识的获取与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融为一体,使科学课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丰富的实验,搜集实验事实,使学生知道声音有强弱、高低的区别;悦耳、嘈杂的不同。(2)能力目标:在感知声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辩认能力。(3)德育目标: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悦耳的声音使人愉快,嘈杂的声音危害人体健康。并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三、说教法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其中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开放课堂,让学生“学玩”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每一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于是我采用了操作法、交流讨论法、游戏法、观察法、演示法(课件演示)等课堂教学方式,调控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有张有弛,但又始终曲不离谱,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的学习对他们来讲,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四、教学程序的设计: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我的原则是: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兴趣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兴趣又是求知的前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录像)课前将这些实验材料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让孩子们走进实验室就会感到好奇:自然课上为什么摆放着这么多的乐器呢?在学生的好奇中老师的第一句话更让他们兴奋不已,我设计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大家喜欢玩吗?今天,我们就来尽情地玩桌子上的这些东西。”学生的心理马上就会处于兴奋状态,在他们兴高采烈玩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这些物体敲敲打打后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我顺势提出疑问:“自然界中为什么会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声音?”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此环节安排在3分钟左右。)(二)探究操作,玩中求知。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设计者,最重要的是要更新观念,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继续玩,当然这种玩不是一种盲目的玩,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当好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时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活动一:猜声音游戏:找一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位同学说一句话,让这个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用准备好的一段混合了各种声音的音像资料(边点图片边出示鸟鸣、笑声、读书声、汽车声、泉水叮咚声、琴声、歌声……)让学生来猜猜大自然中的声音。这样一来,学生马上就能初步感受到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音色的不同。虽然音色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但此时就好理解了。理解之后,为了让学生有进一步的亲身体会,我让他们自行设计物体的发声实验。看谁能利用有限物体发出更多的声音。通过实验,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了“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我马上总结:每种物体的声音有都自己的特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音色。音色不同,声音就不同。声音的不同除了与发声体的音色有关之外,还与声音的强弱高低有关。为了让学生发现声音的这些特性。我又准备了针对性的活动‘活动二:1、放一段相同的音乐,但两次播放时,音量一大一小。听完之后向学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此时马上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