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善恶有公论第十课学会选择歇后语包公的尚方宝剑——包公的铡刀——包公断案——包公放粮——包公杀亲侄——包公审案子——包公铡皇亲——先斩后奏不认人认理不认人为穷人着想先治其内,后治其外铁面无私;六亲不认法不容人包公智捉曹国舅包公的人生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嫉恶如仇为人正直√√√√包公祠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包公祠对联表达的人们的愿望:后人借这幅对联,既是对包公做人为官品质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今天为官者的一种期盼,期盼他们也具有和包公一样的人生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嫉恶如仇、为人正直。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领会古语启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应该明辨是非,择善弃恶,做一个有道德的正直的人。这不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而且是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明辨是非善恶人物故事:朱自清海瑞明辨是非善恶名言警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一言之善,重于千斤——晋.葛洪白芳礼主要感受主要感受:无私奉献、爱的奉献、好人好报、善始善终、感人肺腑、高风亮节、彪炳千秋……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的原因:白芳礼老人捐资助学的行为是一种善行,是对他人、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肯定和赞扬,正是对“善”的肯定和弘扬。白芳礼老人生病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反映了:A、行善是社会倡导的品质B、爱心在传递C、人们对善的追求D、行善是人们的共识√√√√我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看法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影响不大——从个体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善行也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从社会的角度看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A、爱心B、强制力C、善心D、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我身边的善行扶贫、赈灾、助残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标准不同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重要内容道德评价标准主要表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原则:集体主义核心:为人民服务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有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间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值得称道的行为是:应该谴责的行为是: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A、道德力量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B、道德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1、4、5、8、92、3、6、7、10、11、12√×完成以下问题: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情景一有一位老太太含辛茹苦养大了四个儿女,年老后却被四个儿女视作包袱不予赡养,其邻居代其儿女承担赡养责任,直至送终。老太太死后将其唯一住房赠予邻居,其儿女将邻居告至法院,以邻居不是老太太的直系亲属为由,要求其退出老太太赠予房产。法院最后判决四个女儿败诉。问题:(1)在本案法院的判决中,法律要“惩”的是什么?要“扬”的又是什么?(2)站在道德的角度,法律“惩”、“扬”的标准是什么?情景二2003年9月16日晚至1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广西荔蒲县遭受了一场50年未遇的特大洪灾。荔蒲河上游的修仁镇受灾尤其严重。修仁镇塔石村主任林万生得知洪水成灾时,立即与支部书记到受灾村屯,组织群众进行抢险与撤离。林万生所住的屯也是重灾区,他家的房屋被淹达一米多深,但他整个晚上只是为保持通讯畅通回家取过一次手机电池。当他第二天回家时,厨房已经倒塌,干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