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学科教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1、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看•2、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看•3、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1)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科策略、认知策略、辅助策略•(2)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两种教学思路分析•1、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关注点:•知识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学习过程:•信息的单向流动,•学习目标:•知识的理解、保持、应用•学习模式:•传授性与接受性•存在的问题:•学习兴趣不足、•注意不集中、•学习态度被动消极、•能力发展单一•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关注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历史课实例:•学习模式:•自主性与创造性学习过程:•信息、情感双向流动•存在问题:•知识结构不完整、•只重形式忽略本质•三、影响教学心理因素的分析•1、学习者的因素•(1)学习者的心理条件•能力水平:•感知障碍•注意障碍:多动、外静内动••动机类型:•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附属动机•认知特征:•场依存与场独立•反思性与冲动型•发散型与聚合型•(2)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科学知识与前科学知识•2、教育者的因素•(1)教育者的基本素质•科学的观念:教学观——学习观•基本教学能力:开发课程、沟通•情感与态度:爱岗敬业、爱学生•诱导性期望、现实性期望(2)教学方式的影响•讲授式教学与参与式教学•严格要求与体验成功•3、课堂教学背景与氛围•(1)交流方式•(2)课堂氛围四、促进心理发展的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的内涵•“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多媒体、教学环境、师生相互作用等的设计和选用。•2、教学设计策略•(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性教学•示例:随机通达教学•支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目的: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操作: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根据不同目的经过改组,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的教学设计•强调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变式),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而且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到其它概念。•步骤:•(1)创设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最好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相关内容•(2)提供大量变式练习,引导学生随机进入(各种方法与途径)•(3)提供师生、生生互动空间,根据反馈信息引导、调节、控制•(4)引入小组协作,体验智力震荡•(5)开展多元化评价,(自我、小组、教师)•支架式教学:•目的: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的教学设计。•比较:支架式教学与指导发现法相似,都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但支架式教学同时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步骤:•(1)预热:开始阶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2)探索:进行阶段,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目标是开放的,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反馈,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的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的探索。•(3)独立探索:转化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情境式教学:•目的:创设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到模拟的现实世界中去感受、体验,从而完成自己的知识建构,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要求:•(1)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事例或问题),弱化学科界限;•(2)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3)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