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策略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类比、烘托、衬托、对比、扬抑(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讽刺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的作用1、象征:使思想感情表现的含蓄、耐人寻味;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使文章内涵丰富,给人以启迪。2、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讽刺: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4、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5、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使文章更有内涵,增强文学性。6、想象: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7、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集中地揭示主旨。8、托物言志: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9、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表达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受到感染。10、借景抒情:使抒情方式更为含蓄,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11、渲染:以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增加气氛,加强艺术效果,深化主题。12、动静结合: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13、欲抑(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14、以小见大: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15、类比: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16、烘托:它起到强调渲染气氛的效果。17、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点明或深化主题;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点明主旨,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18、开篇点题:使文章中心突出,使读者一目了然,留下深刻印象,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辨析考点总结方法】四、表现手法的中考题型例:本文在刻画老狱警鲁米斯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同时,还写了监狱长和众狱警。你认为文章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3分)(11山东青岛《选择》)答:通过对比,衬托出老狱警鲁米斯面对灾难镇定、忠于职守、尊重并善待生命的高尚品质。例:作者将二者对比有何用意?(2分)(11年山东潍坊《惜春小札》)答:意在突出北方春天的短促。题型: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作用答题策略1、熟悉各种表现手法的特征。2、表现手法+作用(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二)分析文章某句或某部分在文中的作用1、首先,辨析该内容运用何种写法。2、其次,缩小范围,明确答题的具体方向和要点。3、然后,分析提炼和整合语言。注: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将内容和形式的作用严格的区分开,内容是形式的前提,形式使内容更有表现力。例: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11年河南《漓江情韵》)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②引起下文。③营造朦胧的诗情。④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答出任意两点,一点1分,共2分)例:选文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2分)(11年营口市《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答:内容:点明主旨,深化中心;(1分)结构:总结全文,照应文题。(1分)【关注新题巧妙应对】例:第8段中的画线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新乡2010-2011九年级期末测试《剽悍的18岁》)答:不好,运用补叙的手法,(1分)交代他的年龄,突出18岁是他人生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1分),这一年他由一个孩子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突出了他的坚强。(1分)记叙的顺序例: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几句连贯的话,具体表现绅士寻找走失的儿子时的焦急。(3分)(11年山西《一次帮助,改变两个人命运》注:可在平时进行适当地训练例:说说本文属于哪一种叙议结合的形式?联系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3分)(11年山东青岛《选择》)答:本文属于先叙后议的形式叙述了鲁米斯在海啸来临过程中的义举及海啸后死囚的真诚回报,揭示了相互信任的可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