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包括相关资料说课稿课堂实录教案1教案2类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分析的一个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49字,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是不难的,因此,对这篇文言文我的教学重点并没有放在文言文的知识点教学上,而是放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这节课上下来,我是不太满意的,由于本人的疏忽,将上课的时间记错,都上课几分钟后,教研组长胡廷俊去四楼喊我,等我走进教室,发完资料,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5分钟,没有与学生简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但我经过调整,很快就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这节课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不足:一、上课节奏太快,学生明显跟不上节奏。从我进教室开始,因为意外,没有思想准备,大脑出现暂时的空白,没有上课的激情,缺少激情的我当然就处于应付的状态。再加上时间已经过去将近5分钟,因此,喜欢快节奏的我就必然要犯这个致命的错误。二、出现了一些知识错误,在举例时误将“钱学森”说成“邓稼先”等。三、为追求快节奏,对学生的读音没有纠正。如果说这节课有点作用的话,我认为首先是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我让他们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其次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推翻已有的理论重新进行思考,并采用模拟网上发帖的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和故事中的王戎说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第三就是知识的拓展环节,不仅让学生知道王戎识李,还让他们去认识更多的机智少年,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那样:“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这是新课程中应有的理念。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王戎识李刘义庆《世说新语》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⑦取之,唯⑧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词解:①〔王戎〕是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就聪明过人,好清淡,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②〔诸〕众。③〔游〕玩。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信然〕真是这样。⑦竞走: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走:跑。⑧唯:只有【9】然:这样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问题探究:1、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2、七年级一班的王恒同学在学完《王戎识李》后,在网上,在网上发表了一个贴子,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请你在读完贴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王戎识李的重新思考这是一个中国人用来教育下一代的经典的例子,意思是说“要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但是如果对这个故事重新思考,这不就是教唆我们下一代去想当然吗?我觉得我长这么大,受这种思想影响非常严重。我们应该多一些实践的精神!知识拓展文彦博灌水取球,王戎识李,诸葛恪得驴,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曹植七步成诗,孔融让梨,匡衡凿壁借光。文彦博灌水取球文彦博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自小聪明过人。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麼也摸不到底。怎麼办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想不出办法来。他叫小朋友帮忙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