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浅析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上游。东临陕西省宝鸡市,西、北、南分别与定西、平凉和陇南相接。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3.3万亩,总人口总人口3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1.5万人,农业人口260.5万人。74%为农业人口,至少有120万农民为剩余劳动力。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1.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城市化是落后的农业市走向发达的工业市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天水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不仅低于同期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同期全国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可以大大改变这一落后状况。目前,天水市以短缺经济和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国民经济正在向以买方市场和整体素质提高为特征的新阶段过渡,在以大调整为特征的时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结构升级受到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已成为整个经济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加强农村天水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城市化水平,成为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12.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关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无非是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实行产业化经营等,但从长远的和全局的角度来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所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实现农地规模经营。要从“吃饭”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天水市人均耕地低于2.3亩,同时大多数耕地属山区贫瘠土地,种植效率和经济效率非常之下,远远谈不上农地规模经营。只有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才能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也唯有如此,才利于农业生产更广泛的采用现代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和灌溉技术,改变过去靠天吃饭、靠人畜力耕作的传统农业生产面貌,还可以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空间和时间,必将对生态环境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使农民学到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为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有资料显示,2001年四川省出省农民工560万人,打工收入400亿元,全省农民人均增收72元,其中出省打工收入35元。3.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扩大消费品需求。2假设在此不讨论移动、固定电话、VCD、DVD、健康器材等,以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为例,1999年城镇居民拥有量已达到饱和状态: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111.6台,冰箱77.7台、洗衣机91.4台,而同期农村每百户仅拥有彩电38.2台、冰箱10.6台、洗衣机24.3台。假设我们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将8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市居民,将新增城市居民约960万人,大约450万户,需要新消费彩电330万台,冰箱302万台,洗衣机302万台。4.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扩大投资需要。据专家估算,参照我国中等水平小城镇的投资规模,新建一个小城镇平均需要投资4亿元。如果从现在起到2010年全市增加30个小城镇,需要投资120亿元,改造现有小城镇每个需要投资2亿元,全市改造15万个小城镇需要投资30亿元,两者合计需要投资135亿元,从而大大拉动城市建设投资。二、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1.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就业渠道狭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主要取决于劳动者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文化素质高的适应性强,能胜任多种角色,较容易转移就业;而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的因不具备专业技能,致使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势必导致一些从事简单劳动力的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据资料调3查,我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仅有18%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余82%中,初中文化程度占60%,小学文化程度占20%,文盲占2%,而且所有转移的劳动力中85%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2.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受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从农村的具体情况出发,就地发展非农产业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