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安全生产领域改革要改出“两心”倍增效应今天,公文素材库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32号)出台,为实施安全发展战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在基层贯彻实施中,基层反映从微观层面安全生产改革一定要改出“两心”倍增效应。一、安全生产监管的主要现状。目前,安全生产监管总体上体制机制、法规体系比较完善,机构设置相对合理,安监干部思想政治业务素质比较高,安监队伍相对比较稳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逐步走向科学化、专业化、正规化轨道。与此同时,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领域也存在着“人少、事多、企业不听话、责任压力大”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好多基层安监干部存在“不安心”现象,不少基层安监干部虽然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但思想深处还是想调离安监岗位,调出安监部门,这一现象而且在基层还比较普遍。为此,通过这次改革,使基层安监干部更加安心,对安全生产工作更加有信心,我想“借改革东风”就成功了一大半。这也是落实“综合治理”的根本和关键所在。二、目前基层安全生产领域的主要困惑。(一)“人少”务必导致力不从心。以奉化区安监局为例,全局行政编制10名,参公事业编制11名,实际行政编制14人,参公9人,临聘7人。基层11个安监所事业编制共44名,而且实际上还缺编。“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全区有企业6165家,个体工商户20000余家,各种事务繁多,监管任务相当繁重,安监干部实在太忙,经常加班加点,还做不及,明显显得力不从心。(二)“事多”务必导致监管效能不高。安全生产工作特点是:检查多、会议多、考核多、汇报多、文件多、督查(巡第1页共4页查)多,而且这些环节都是必不可少,不是精简得了的。上面每年有各式各样的综合治理、专项治理,综合执法、专项执法,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检查,还有成千上万的从业人员需要培训等等,这些工作都需我们安监部门去做,不做还不行,出了事故就是监管不到位。而安全生产覆盖面广,工作边界宽泛,监管要真正到位,似乎是不大可能。(三)“企业不听话”务必导致主体责任落实难。绝大多数企业还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上,“安全”似乎成了一件奢侈品。首先,企业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不去主动查找隐患、整改隐患,相当一部分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差、条件落后、环境恶劣,并且主观上很少有主动去改进。其次,对监管部门的执法检查和管理存在“逆反心理”,把“善意”当成了“恶意”,甚至抗拒执法,逃避违法责任。第三,对诸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和义务,不自觉履行,置若罔闻,非法生产、经营、建设现象较为常见,主体责任落实相当困难,导致监管效能低下,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四)“责任重压力大”务必导致安监干部有些不安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监人的责任比泰山还重”。面对繁重的监管任务,安监人只能踏踏实实的埋头苦干,有的时候“干不好也得干”。出了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往往还要被追究相关责任。因此,安监干部就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心理压力非常大,都不想穿这件“红背心”,在安监岗位上好多干部无“安全感”、想“跳槽”、不安心。三、实施基层安全生产改革的思路途径探讨。(一)增加机构编制是基础。当前,安全生产已摆到了党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特别是在人员配备上,必须充实壮大。建议,每个区(县、市)安监部门分别增加8-10名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增设综合协调科(安委办独立)、法制科、应急救援中心等2-3个职能科室,增配各科室中层正职和副职,克服目前基层安监机构“有正没副,有副没正”的现状。总体上,人员配置一定要向基层一线倾斜,壮大基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力量。(二)做精安监,提高效能是目标。进一步厘清“综合监第2页共4页管、行业监管、专业监管、属地管理”的安全生产职责,固化综合监管的边界范围。在此基础之上,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真正把安监工作做精、做大、做强。同时,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