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适宜灌溉量紫花苜蓿灌溉技术(原文较简单的讲了一下灌溉的频率和原理)不同灌溉量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了解需水量以上资料来自于此实验未说明具体的灌溉量,但说明了灌溉的频率对研究统计有一定帮助。不同灌溉量对紫花苜蓿产量影响的对比摘要:为了查明景泰地区紫花苜蓿生育期灌溉量与产草量的关系,探索既能使紫花苜蓿高产,又能节约用水的灌溉模式,对不同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确定出最适宜的灌溉量。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生长期,在20—40㎝土层内,土壤水分含量达30%左右时,紫花苜蓿均能良好生长,鲜草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长,增幅度也逐渐增大;但当灌溉量达到5400m3/h㎡时,灌溉量增加对苜蓿增产幅度影响不明显,灌溉总量4800m3/h㎡左右时经济效益最高。实验介绍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点在景泰县草窝乡龚家湾村。海拨1530m,年降水量180—220㎜,年均气温8.4,≥10℃℃有效积温3040℃,年日照时间2726h,无霜期140d。试验地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春小麦。播种前结合深耕施有机肥60000㎏/h㎡作基肥,耙耱整平。供试紫花苜蓿品种为阿尔冈金,试种牧草种子的纯净度和发芽率均附合试验标准(国家种子等级标准),每1㎏阿尔冈金用5g苜根瘤菌剂配制成菌液,洒在种子上充分搅拌拌种。2005年月4月20日开沟条播,施过磷酸钙150㎏/h㎡、尿素75㎏/h㎡作种肥。播深2㎝左右,行距0.3m,播量1.86g/㎡,5月28日间苗1次,当年中耕除草2次,灌水4次,9月下旬刈割利用1次。试验设计与处理2006年进行灌溉试验,春季萌发前清理田间留茬,并进行松耙保墒,在试验地中划出A、B、C、D4个小区,小区面积3m×5m,区间距0.5m。采用灌溉时间相同而灌溉量不同的方法。A、B、C、D4个小区每次灌溉量分别为900、1050、1200、1350m3/h㎡,试验期内各处理均灌溉4次,结合灌溉施肥,施过磷酸钙10㎏/m3/h㎡。灌溉时间分别为2006年4月2日、5月14日、6月7日、8月18日。各小区其他管理水平一致。实验结果各处理0-60㎝各土层内的水分分布从表1测得的各处理4次灌溉6级土壤水分含量的平均值可见,随着灌溉量的逐渐增加,土壤水分含量逐步提高,渗透的深度各处理的规律相似。即在0-10㎝土层内不同灌溉量的影响不明显,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10-30㎝土层内各灌溉量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不同程度的增加,20-30㎝土层内的水分含量在各土层中最高,灌溉量增加对该土层水分含量影响也最为明显紫花苜蓿产量分析A、B、C、D4个处理平均水分含量依次为27.73%、27.98%、35.53%、37.64%,水分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D>C>B>A,经统计学分析,D和C处理与A、B处理水分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D与C、A与B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50-60㎝土层,处理间土壤水分含量大致相似,灌溉量影响不明显,差异不显著(P>0.05)。由表2可见,4个处理中,紫花苜蓿鲜草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A、B、C、D4个处理紫花苜蓿鲜草产量依次为50943.00、54433.50、64375.50、65017.50㎏/h㎡,产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D>C>B>A,随灌溉量的增加,后一处理比前一处理紫花苜蓿鲜草产量分别增加6.85%、18.26%、0.10%,结论在20-40㎝土层内,土壤水分含量达到30%左右时,紫花苜蓿均能良好生长。紫花苜蓿鲜草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长,增产幅度也逐渐增大,但当灌溉量达到5400m3/h㎡左右时,灌溉量增加对苜蓿增产幅度明显降低。灌溉量增加与紫花苜蓿的产量、收入呈正相关,但当灌溉水量达到5400m3/h㎡时,灌溉量增加对苜蓿增产幅度影响不明显,反而因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故在当地条件下,正常年份紫花苜蓿每年灌溉5400m3/h㎡时,紫花苜蓿鲜草产量高,灌溉量4800m3/h㎡左右经济效益最高。此实验只说了总灌溉量没说每次的灌溉量但总的5400m3/h㎡产量最高,4800m3/h㎡经济效益最高,一共灌了4次所以每次在1200-1350m3/h㎡最适宜。间隔平均在34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