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审美情感科林伍德:艺术即情感表现真正的艺术,不是再现性艺术(无论是为了实用目的还是为了娱乐目的,如果激起情感是为了某种实用目的,就是巫术,如果激起情感不为任何实用目的,就是娱乐),而是表现性艺术,表现性艺术不是对情感的再现,而是对情感的探测、认识、释放。梵高:在阿尔的卧室,1888梵高自己的说明我头脑里有个新的想法……这一次所想的恰恰就是我的卧室,但是在这里色彩要包办一切了,通过色彩的单纯化给予事物更多更为宏伟的风格,这里色彩要给人休息或睡眠的总体感觉。一句话,观看这幅画应该让脑力得到休息,或者更确切些,让想象得到休息。墙壁是淡紫罗兰色。地面是红砖色。床和椅子的木头是鲜奶油般的黄色,被单和枕头是淡淡的发绿的柠檬色。床单是大红色。窗子是绿色。梳洗台是橙色。水盆是蓝色。门是紫色。StillLigewithCabbageandClog,1881StillLifewithBeerMugandFruitt,1881Japonaiserie:FloweringPlumTree,1887ApricotTreesinBlossom,1888WheatFieldwithCypresses,1889StarryNight,1889托尔斯泰:艺术即情感交流真正的艺术的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音响和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些外在的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利害的快感康德:审美经验是一种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它不同于感官刺激而来的快感,也不同于因为善而产生的愉快。无利害性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是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它不仅排除对事物的占有或利用兴趣,而且排除对事物的求知兴趣,强调对事物的审美反应不受知识概念和功利目的的约束。审美快感的层次李泽厚:生理:悦耳悦目心理:悦心悦意精神:悦志悦神审美情感的复杂性卡西尔:我们在艺术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哪种单纯的或单一的情感性质,而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是在相反的两极——快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狂喜与绝望——之间的持续摆动过程。……在每一首伟大的诗篇中——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中——我们确实都一定要经历人类情感的全域。……我们所听到的是人类情感从最低的音调到最高的音调的全音阶;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审美情感的悖论一:愉快和惆怅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普遍存在以悲、愁为美的现象。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关于悲、愁等负面情感的审美意义的理论探讨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Katharsis)黑格尔:永恒正义的胜利康德:崇高的事物能够唤醒我们的理性悲能够深入到自我心灵的最深层次,能够使人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真实存在。悲、愁等负面情感的审美意义1.一般意义上的快感;2.痛感;3.深层的快感。美感同其他情感的区别,既不在第一层次上,也不在第二层次上,而在第三层次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可以体验到快感,也可以体验到痛感,但不能或者说很少体验到深层的快感。审美体验既可以体验到日常意义上的快感,也可以体验到日常意义上的痛感,除此之外还能体验到一种深层的快感,而且这种深层快感的体验,反过来还会改变日常意义上的快感和痛感的性质。这正是审美体验区别于其他体验的地方。审美情感的悖论二:真实和虚拟1、诸如艺术作品之类的审美对象都是虚拟的。2、情感反应往往针对真实的事物。3、虚拟的对象怎么能够激起真实的情感?于是有了当代西方美学讨论的热点问题即所谓的“虚拟矛盾”(theparadoxoffiction)的问题。解决之一:情感不是真实情感卡西尔: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受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或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的所有感情的话,那我们简直就难免于休克和因紧张过度而精神崩溃了。但是艺术把所有这些痛苦和凌辱、残忍与暴行都转化为一种自我解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