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姑娘好象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第九单元烽火岁月第第1717课课第第1717课课红旗谱红旗谱第第1818课课第第1818课课红高粱红高粱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我的祖国》1、知道革命战争小说的全貌和特点。2、知道此类题材小说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内涵。3、知道《红旗谱》作为农民革命史诗的特点。4、知道《红高粱》的叙事手法。知识与能力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1、小组阅读,结合参考书籍,解决学习目标的基本问题。2、练习自己动手写有关历史的小文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坚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战火的年代里有很多热血肆意的故事,本单元学习的历史题材小说《红旗谱》和《红高粱》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两个阶段有关革命战争题材的故事。我们在学习中可以借小说的记叙了解过去,看到以前战争的残酷,人民的坚韧,侵略者的无耻。单元概述作品学习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1955年后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梁斌长期在冀中生活、战斗和工作,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作者简介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并参加了二师的学潮斗争。1933年去北平,参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写杂文、散文和小说,挣一点稿费维持生活。而后到济南,考入山东省立剧院,学习戏剧表演,担仍坚持文学创作,写出以高蠡暴动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夜之交流》。1953年动笔写《红旗谱》,1957年底出版,1962年开始写第2部《播火记》和第3部《烽烟图》。这三部小说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的冀中农民革命斗争的画卷。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的是《红旗谱》。《红旗谱》是三部曲长篇小说,第一部《红旗谱》(1957),第二部《播火记》(1963),第三部《烽烟图》(1983)作品概述《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两家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一个地主:冯兰池。史诗性的结构组成。在《红旗谱》中以古代章回小说为基础吸收古代文学的营养,建构出具有历史深度的史诗性结构。以楔子开始,画面展开。即依托历史事件的重现(保二师学潮)又加之人物的精彩刻画(朱老忠人物形象)。朱老巩去世后,他的儿子小虎子(即朱老忠)逃到关外三十年,后来怀着报仇雪恨的心愿回到了家乡从上一代的恩怨到现在的时代危机,朱老忠的复仇之路不再是自己的个人行为带有时代的色彩。从此《红旗谱》出现了新的篇章。作品分析《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第一代:朱老巩、严老祥第二代:朱老忠、严志和第三代:江涛、运涛、大贵、二贵朱老巩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评论家们认为是:“一个兼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朱老忠具有中国农民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己为人的朴实品质,“出腿才看两脚泥”当他寻找到革命道路后,坚定信念,努力革命。朱老忠已不再是普通的农民英雄,经过作者锻造,已经得到升华,成为革命斗争中新农民英雄和典型人物。《红旗谱》自然而然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一、内容上,小说反映的锁井镇农民几代人的斗争,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所塑造的农民英雄形象,具有传统的个性与风貌,继承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慷慨激昂的反抗精神。二、在形式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故事性很强。小说一开始就将激烈的阶级矛盾冲突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后情节展开,更是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让读者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