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T1模拟题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道题3分,共60分1、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特殊性是指【C】C: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D】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3、有计划、有目的、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是【C】C:课程设计4、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C】C: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5、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很高【D】D:区分度6、少年期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C】C: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7、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D】D:自我效能感8、根据学习者心理反应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两种: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A】A:程序性知识9、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之一是延长_____年限【B】B:义务教育10、“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变化、特别是向_______的方面变化的过程【C】C:积极11、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C】C:寻求发展12、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______【D】D:先决条件13、德育模式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_____【B】B:组合方式1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B】B:结果15、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环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D】D:占优势16、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C】C:少年期17、有的人认为人的心灵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这种观点属于【A】A:白板说18、教师不应该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应该随意私拆、毁弃或采取强硬态度拆毁学生的信件、日记等。这个规定是要求教师要保护【D】D:学生的隐私权19、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C】C:陶冶法2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B】B: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二、多项选择题21.发挥教育合力必须注意三种教育形态的有机结合,这三种教育形态是【ABC】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22.教育学家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成三大领域,这三大领域是【BCD】B.认知C.情感D.动作技能23.作品分析是了解儿童的研究方法之一,属于作品分析的【ABD】A.分析儿童的日记B.分析儿童的作文D.分析儿童的绘画24.下列关于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C】A.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C.气质没有优劣之分25.对学生的德育过程包含【ABCD】A.知B.情C.意D.行26.对学生的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AB】A.事实说服B.语言文字说服27.打开一个三位数组成的密码锁,可以从000、001、002逐一尝试直到998、999,最终便会找到一个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AB】A.列举法B.算法式28.患有抑郁症,或有抑郁症倾向的人,表现为【AC】A.情绪消极,对生活感到全无乐趣C.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价值29.创造性思维大体都经历四个阶段,描述正确的是【ABCD】A.准备期B.酝酿期C.豁朗期D.验证期30.皮亚杰按照认知结构的特征把整个认知发展划分为【ABCD】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7岁)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D.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1、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普遍采用的教材是(C)C.凯洛夫的《教育学》2、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其中个体发展主要体现为(B)B.社会化与个性化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C)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学校教育制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D)D、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课程理论是(B)B、活动课程论6、王老师在讲授“磷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以磷化氢的“自燃”现象,说明民间俗称“火”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学生进行了“无神论”教育。王老师在教学中主要贯彻的是(C)C.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7、晓东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其父母承诺如果期末考试成绩优异,就奖励他一部手机,于是他学习更加努力。晓东的这种学习动机属于(A)A.近景、外部动机8、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是(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