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捞铁牛》教学课件模板《捞铁牛》教学课件1教学内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第五册第29课教学要求: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水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能为人类造福,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确立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给课文分段,学习抓住重点,详略分明的写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沉没”“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怀丙和尚如何利用水的福利把铁牛捞上来的。教学准备:1、做浮力小实验用的器具,即:透明圆底玻璃缸、小沙包、沙子、圆口烧杯、木棍、粉笔头、棉线。2、投影仪、投影片、银幕、录音机、磁带。教学时间: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两课时(第二课时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1、同学们很喜爱听故事是吗?现在,杨老师就给你们将个故事。故事发生在离现在约一千多年前的我国宋朝时期。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后,要重修浮桥,可是一只铁牛有一万多公斤重,两辆大卡车拉也拉不动,何况当时又没有吊车。这样笨重的大铁牛怎么捞起来呀!人们议论纷纷,献计献策,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好办法。后来来了个和尚,他说:“我有办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水怎能帮和尚送回铁牛呢?这不是说大话骗人吗?!其实,和尚确实有个办法。和尚究竟用什么办法捞起铁牛的?我们一齐来学习第29课。2、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1、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2、听完课文,指名回答。过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原因?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三、学习一、二自然段。1、齐读。2、结合上下文理解“河中府”“淤泥”“议论纷纷”等词语的意思。3、概括段意:这段写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一个和尚说他能把铁牛捞起来。过渡:和尚将铁牛捞起来了吗?他在捞铁牛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课文第几自然段是写和尚捞铁牛做的准备工作?四、学习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其余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用几句话写和尚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2、分组轮读四句话。通过读,了解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师概括板书:①找“牛”②装沙③搭架④拴牛3、分组讨论:_为什么要派人摸清铁牛沉在哪儿?_为什么两船要装满沙子?_为什么要将两船并排拴得紧紧,在两船之间搭架子呢?(为了保持船身的平衡,而且浮力也大)__为什么要用两只大船、结实的木料搭架子和用很粗的绳子拴“牛”呢?(因为铁牛笨重,需要很大的力量。)4、老师检查讨论的情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5、提问:_和尚做的这四项准备工作出色吗?(做得很出色,考虑得很周到。)这四项准备工作能随便乱做吗?这说明了和尚做事怎样?(和尚做事情有条不紊)_这四项准备工作用了四句话,一句接一句,每一句写了一项准备工作,句子之间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进展的顺序写的)6、小声读,体会出色的准备工作。过渡: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是怎样将一只只铁牛打捞上来,拖回岸边的?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这的?五、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1、女生齐读四、五自然段。2、读完,指名复述打捞一只铁牛的过程。3、分组讨论:_为什么要铲沙?(铲沙使船上浮)_船靠什么上浮?船上浮拴铁牛的绳子怎样?(绷紧)绳紧,铁牛就会怎样?铁牛靠什么力量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向上拔?_为什么要划桨?划桨时,为什么要用劲?_两辆大卡车拖也拖不动的铁牛,为什么两只大船能拖回?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4、(出示投影片)老师边说边演示,学生认真看片,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尚是怎样捞铁牛的。师质疑: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铁牛,水是不是真的有浮力?我们来看下面的一项小实验。5、演示浮力小实验。_老师将小烧杯中的小沙包提出来,学生观察盆底的粉笔头有什么变化。(将圆底玻璃缸装入大半盆水,盆底有细沙,两个烧杯上架小棍,小棍中央系有棉线,线下吊有一个粉笔头。)_说说:这项实验的操作与捞铁牛有什么相似之处?即:盆底的粉笔头和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都是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