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县乡基层统计是我国政府统计的基础,是政府统计数据的源头,由此,县乡基层统计工作做得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统计数据的质量,影响到政府统计的形象及政府的经济决策问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乡统计机构逐步得到全面的恢复与发展,统计队伍不断壮大,统计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为国家宏观调控及当地政府的各项决策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但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县乡两级基层统计体制不理顺、调查体系不健全、调查方法落后、调查工作效率低、抗干扰能力弱、数据质量差等问题日渐突出,致使县乡两级统计工作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存在的问题县乡两级统计之所以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存在许多问题,分析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原有统计存在的体制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工作与经费的不协调无法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任务的统一性与经费保障的差异性无法保证统计工作的落实。统计业务在全国是一盘棋,它的时效性决定了统计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步骤、要求来完成,而工作所需经费遵循的却是自上而下的分级负担,经费落实的好与坏,落实的多与少,还要看各县局长、乡镇统计员的工作能力,看他们与党政领导的个人关系,尤其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工作经费更是难以得到落实。二是统计工作的周期性与财政预算的年度性差异使经费难以及时到位。周期性的全面普查往往间隔时间较长,而间隔时限较短的1%人口抽样调查和其他临时性调查又有许多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由此,其所需经费都难以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每次工作开展前,各级统计领导都要设法向县乡党政领导争取,而经费落实的多少又与党政领导对这项统计工作的认识多少息息相关。工作支出的钢性与经费来源的不确定性势必造成开展统计工作的不稳定性,县统计局领导为了维持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行,第1页共5页必将想方设法向政府争取,向财政求援,这将牵扯掉他们巨大的工作精力。(二)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与工作要求的不匹配,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一是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乡镇统计是我们整个统计工作的开始,他是我们统计工作的基础和根本,乡镇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与低。乡镇统计人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责任与任务,但他们工作的岗位与其他岗位相比往往是任务重、要求高,而待遇却最低,统计在乡镇真正成了最边沿岗位。由此,乡镇统计人员在工作中往往热情不高,从事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差,很少有人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钻研调研技能。乡镇统计人员大多一年一换,有的甚至一年几换,造成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这就难以保证统计数据有高的质量。二是工作人员不适应新时期工作的要求,队伍战斗力不强。从县局来看,业务人员中既熟悉业务,又能独立运用电脑进行文字、数据处理的很少,个别业务人员虽参加统计工作多年,甚至不知道增加值指标的含义,搞不清调查对象的行业分类。对于统计队伍,由于受统计管理体制和统计工作环境的限制,统计人员因业务工作出色而被提拔到领导岗位的很少,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势必挫伤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造成整个统计队伍战斗力不强。(三)抗干扰能力低,造成工作要求与实际不相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部分地方领导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而县乡统计由于受地方的领导,不得不服从当地政府的管理,由此,便不得不做出一些违反统计职业道德的事情,人为的调整统计数据,以满足某些领导的需求。二是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对规模以上企业实行全面统计,对规模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实行抽样调查,这样规模以上企业不仅要履行统计报表义务,还要接受统计法律的监督,由此,许多企业纷纷找各种借口,拒绝纳入规模统计范围,履行统计报表义务。而同时,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千方百计地将一些没有达到标准或勉强达到标准的企业纳入规模统计范围,根本谈不上依法统计和依法监督。三是《统计法》对某些特定范围显得软弱第2页共5页无力,如对违法统计的行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