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盐池河镇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总体规划(2012年——2016年)前言丹江口市盐池河镇位于丹江口市南部,与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毗邻,是个集山区、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乡镇,森林植被丰厚,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据《本草纲目》记载,盐池河境内中药材植物品种就有400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森林资源为中药材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加快培育中医药事业发展,传承中华中医药文化,推进中药材资源产业化发展,促进山区经济建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增收,特编制此总体规划。第一章基本情况一、丹江口市基本情况1、自然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湖北省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大坝,位于该市东端,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东与老河口交界,南与房县接壤,东南与谷城县相连,西与十堰市区相通,西北与郧县相接,东北与河南省浙川县为邻。市区距省会武汉市380公里,西距十堰市100公里。全市东西长73公里,南北最宽81公里。国土总面积3134平方公里,折合470.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31.3万亩,占总面积的70.596%;水域面积50.8万亩,占总面积的10.896%;其他面积110.8万亩,占总面积的23.6%。(2)地形地貌丹江口市被汉水一分为二,汉水以北习惯称“江北”,汉水以南俗称“江南”,江南为秦岭山系大巴山支脉武当山区,江北为秦岭山系伏牛山脉东端横山区,属低山丘陵和中山地区。全市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略向东倾。(3)气候丹江口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侯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气侯特点。年平均气温15.9℃,八月最热,平均气温31.9℃,极端最高气温41.5℃(1966年7月);元月最冷,平均气温3.10℃,极端最低气温-12.4℃(l977年元月)。年平均降水量833.6毫米,平均降雨日数114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1%。年平均无霜期为255天,初霜11月17日。终霜为3月7日。平均降雪13.9天,初雪日一般在一月或二月初,终雪日多在三月上句。全年多偏东风,平均频率13%,平均风速为25米/秒。由于降水保证率低,干旱频率高,在高山地区4至7月易出现冰雹、寒潮、暴风雨等特殊气候。1957年至1979年间有6年干旱;1954年至1982年间有13次洪涝;1952年至1960年间有2次冰雹灾害。(4)土壤全市土壤共分潮土、黄棕壤等6个土类,12个亚类,39个土属、106个土种、194个变种。分布由低到高,沿河谷沟坝、丘陵低山区为潮土类和黄棕壤土类的黄褐土亚类及黄棕壤亚类,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为黄棕土壤类。据调查,全市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1.2-8.16%,全氮0.06-0.51%,碱解氮224.6-364.OPPm,速效磷6-18.oppm,速效钾54.6-439.8ppm。因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全市森林土壤随着海拨的上升,土层逐渐加厚,PH值逐渐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变缓,潜在养分含量不断增加,速效养分含量逐渐降低。(5)植被根据湖北省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资料和近几年营造林情况推算,全市土地总面积470.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31.3万亩,占70.5%;荒山荒地5.5万亩,占12%;农地776万亩,占16.5%;难利用地7.3万亩,占16%,其他土地15.5万亩,占33%;内陆水域50.8万亩,占10.7%。在全市林业用地中,森林面积184.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5.7%;疏林地面积2.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8%;灌木林地面积137.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1.6%;无立木林地面积6.3万亩,占1.9%;苗圃地面积O.1万亩,占0.03%。在全市森林面积中,针叶林面积98.8万亩,占森林面积的53.5%;阔叶林面积78.8万亩,占42.6%;针阔混交林5.6万亩,占3.0%;农林间作林1.3万亩,占O.7%;竹林0.1万亩,占0.05%。全市森林面积按起源分,天然林面积102.5万亩,占55.6%;人工林面积82.1万亩,占44.4%。全市森林覆盖率50.5%。二、盐池河镇基本情况盐池河镇位于丹江口市南部,与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5A级风景名胜区武当山紧密相连,是集山区、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乡镇,镇域面积196.7KM2,其中林地面积24万亩,农耕面积1.47万亩,境内最高海拨1495m,最低海拨275m,全年无霜期225天。全镇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7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984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