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第一村•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当小岗村十八户农民“趁着夜色,走进那座破败的农家茅屋时,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冬日夜晚,其实正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黎明。”•小岗村被上上下下公认为“中国改革第一村”。可以说,中国没有一座村庄,会像小岗这样导致乌托邦式人民公社的彻底解体,并从根本上孕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动员起十三亿中国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周年之际,作者对小岗村进行了为时半年的深入采访,在深受鼓舞与由衷感佩的同时,却也听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人感到意外,甚至不可思议。由此引发了对中国农村改革、经济改革,以及小岗人为什么无力续写昔日奇迹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大包干”带头人合大包干”带头人合影影打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30年前的小岗村】【30年前的小岗村】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只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当时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当时的花鼓词是:“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嫁出,不见新娘进凤阳”,这是对凤阳地区农民生活的写照。1978年的安徽,从春季就出现了旱情,全省夏粮大减产。1979年10月,小岗村包干到户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的总和;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22元猛增到400元,上涨了18倍,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从此,小岗村人结束了长达600多年的讨饭史!当时的顺口溜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改革前的小岗村民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的小溪河镇,“大包干”前隶属于梨园公社,当时仅仅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小岗村在“大跃进”中饿死60人,死绝6户。到1977年底,小岗村不论户大户小,户户外流;不论男人女人,只要能蹦跳的都讨过饭。全队近20户人家有11户的门是用高粱秸扎成的。改革前的房子如今小岗村农民文化广场中央新落成的雕塑,是一本展开的大书,左页是那张原件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盖着18个红指印和印章的“大包干”的纸条,右页是小平同志的话:“‘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的重要谈话对于打破僵化观念,消除恐惧心理,推动包产到组和最终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具有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今天的小岗村目前,小岗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拥有849户、3823人,耕地面积8713亩。3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小岗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修建多条水泥道路,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有112户农户通上自来水,修建了“大包干”纪念馆、档案馆和信息中心等;从人均纯收入来看,小岗村2007年人均达到6000元,比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56元高出2400多元,比该村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长近千元。随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家庭都购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基本家用电器和小型农用机械,许多农户看上了数字电视,有4户村民购置了高档轿车,102户翻盖了新房,2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今天的小岗村欢喜的农民其乐融融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小岗村因率先实行“大包干”而闻名,但与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小岗村也一度陷入“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的困惑。•还有一组数字令小岗村人更加感到汗颜:2002年,大寨村经济总收入就突破1个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南街村创造出了年产值14个亿的奇迹;而到2003年,小岗村人均收入只有2100元,离“小康”标准相距甚远。•有一组对比数字能说明小岗村的落后:1980年,小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年增至38万公斤。而在南街村,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11000多人里面,只有一支70人的农业队伍从事1000亩耕地的农场生产;而在大寨村,2004年农业的直接收入仅占到该村总收入的2%。•今天的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他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