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片段教学东峤下房小学黄美娜片段内容: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第七册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也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主要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也联系到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乱砍滥伐,我们应该怎样做?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且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同时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经历和体验;能根据提示仿、续或创编写故事,并乐于表达。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⑵.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技能目标]⑴.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⑵.通过交流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⑴.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⑵.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自己制定一个环保计划,并与同学们交流。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2、教学难点(1)大榕树为什么长得那么奇特,学生了解不多,可能会有疑问,要讲清楚。(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制定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五、教学准备PPT、词语卡片六、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激发情感1、师讲述传说“500多年前,广东省天马村年年闹干旱,农田干涸,庄稼歉收。乡亲们为了抗旱,开了一条人工河——天马河,引进珠江的水灌溉农田。可是年景不见好转,当地有权有势的人硬说是天马河开坏了,把风水给破了,强迫村民把这条河堵上。村民们含着泪水,把挑来的泥土用船载着倒在河心,不久堆起了一个土墩,成了河心小岛。当时有个村民在土堆上插了一根榕树枝,用来系住船只,想不到第二年这根榕树枝长出根儿,发出新芽。由于水分充足,榕树越长越高,每年从枝上长出了许多气根倒垂下来,钻进泥土里。过些日子,入土的根儿长成了新的枝干,枝干长粗了又垂下许多气根来……这样年复一年的不断生长,树干多得不计其数。经历数百年生长,一棵树长成了一片林子。覆盖全岛,占地达18亩,近看像原始森林,远望像浮在水面上的绿洲,形成了一个南国的奇观—鸟的天堂!”(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自己声情并茂的声音来讲述这个传说,激发学生对鸟的天堂这一课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2、课件出示课题《鸟的天堂》3、师:孩子们,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称为“鸟的天堂”生:很舒服的地方;环境优美的地方;依山傍水的地方……师:是呀,就带着你们这种美的幻想齐读题目。二、品词读句,感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1、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认一认。⑴.课件出示:做巢、树梢、应接不暇、兴奋、不计其数,点名读师:注意,这有三个生字(巢、梢、暇)和三个多音字,能否读准确?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