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数学本质,发展关键能力【关键词】数学本质;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生长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关于数学核心素养,史宁中教授解读为:“一个人学习数学之后,即便這个人未来从事的工作和数学无关,也应当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马云鹏教授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10个核心词即可认为是10个核心素养。”曹培英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凸显学科本质、承载独特、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的素养。”受专家们的启发,作为一线小学数学老师,我所理解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具有基本数学认知的基础上,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备的,能够通过“数学的加工方式”观察、理解和分析现实世界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能力。其中,“数学的加工方式”可以理解为在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之外,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那个“无形力量”。它蕴含于数学学科本质中,生成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中,是随着数学学科发展长期积淀并不断生长的。以下,笔者试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究促使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落地的教学策略。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一)核心素养在探寻数学本质中落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数学本质出发,创设适切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体验等过程,探寻数学本质,逐渐学会数学的认知、数学的思维、数学的表达,数学核心素养正是在这样不断探寻数学本质中落地的。1.创设情境,直观体验,逐层抽象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头戏,好的情境可以瞬间点燃学生的兴趣,激活已有经验,引发认知冲突,在教学互动中更利于小学生发现数学本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苏教版《认识面积》一课为例:(1)出示手掌画,猜猜哪边的手掌印是老师的?哪边的手掌印是我女儿的?谁想和老师比一比手掌面?再和你的同桌比一比。(2)出示薯片桶,你能摸出它的一个面吗?还能找到一个不同的面吗?再摸一摸数学书的这个侧面。再摸一摸你的桌面。(3)提问:把数学书的封面沿着边线描了下来,你知道什么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4)迁移: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呢?借助手掌画的生活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了“面”这个核心内容上来,并且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的大小,获得直观体验,成功建立“面积”这一概念的生长点。随后,通过几次“摸一摸”,充分感知不同的物体上不同的面以及它们的大小,建立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一直观表象,从物到形,自然抽象,逐步理解“面积”的数学本质。2.丰富变式,抽丝剥茧,直击本质小学生的认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于概念的抽象首先要建立在对大量具体事物的直观感悟上,还要通过变式练习,不断变换其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抽丝剥茧,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本质。以苏教版《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为例: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后,紧紧围绕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底和高是互相对应、互相垂直的这一本质设计了几组练习。(1)画出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2)判断图中画出的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3)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底4cm、高3cm和底3cm、高4cm的平行四边形。活动中,在给出的平行四边形中画高、量高,正向地强调其本质特征,使概念明显化;在概念形成后,借助辨析判断等充分的变式练习使概念概括化;通过反例变式,使概念进一步精准化。(二)核心素养在解决问题中生长“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分析、对知识的挖掘等操作,提出能够揭示数学知识本质、拓展学生思维深度的核心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和空间,在探究活动中逐渐积累活动经验,理解数学核心概念,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核心素养就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和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生长的。1.聚力核心问题,拓展思维深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做“挑起事端”的人,抛出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生发出更多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生成、讨论,筛选出一组有序列、有层次的问题串,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深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