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文学第一节概述18世纪,欧洲各国人民反封建的斗争达到空前激烈、非常紧张的程度。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就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大搏斗。随后发生的启蒙运动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而启蒙主义文学即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欧洲文学的主流,给欧洲文学带来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第二次繁荣。一、启蒙运动1、定义: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在欧洲发生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它是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阶级的政治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作思想舆论准备的一场思想运动。2、定性: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深入,它的根本任务也是反封建。但它反封建的范围比文艺复兴更广,从道德伦理范畴扩大到整个上层建筑;它反封建的目标更明确,直接以推翻封建制度为目的;它更带有政治色彩,斗争锋芒也更尖锐。3、旗帜:之一,自由、平等。启蒙运动明确提出反封建必须挣脱套在人类脖子上的两大枷锁——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为此,它在哲学上提出无神论(或自然神论)和人道主义。后者是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武器,其核心是自由、平等。启蒙思想家指出,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和平等是人的天性的最高表现。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专制统治和贵族特权。因而自由、平等的理念也就成了启蒙运动中最鲜明、最有号召力的两面旗帜。之二,理性。启蒙思想家们强调理性与古典主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以理性为原则,要求人们思考并否定现存的一切制度的合理性;它把理性与人的天性(即自由平等)联系起来,要求按人的天性建立未来社会,即自由平等的“理性王国”。二、启蒙文学的特征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启蒙文学的作家多半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文学是其反封建的武器和启蒙宣传的工具,因此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政治倾向性和战斗性。1.政论性和哲理性在作品中插入一定的政论成分,用流畅而富于雄辩的纯理性的散文语言,宣扬启蒙思想,探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2、现实主义色彩和平民精神直接描写现实生活,通过典型的细节表现现实社会关系。尤其注意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平凡人的正面形象,把普通人的情感和理智、希望和追求、幸福和痛苦,统统写进文学艺术作品之中。3、形式上的创新创造了许多启蒙文学的特殊形式,如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游记体小说等,使小说文体变得多彩多姿,为19世纪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哲理小说和正剧是启蒙文学的典型形式。三、启蒙文学的发展概况启蒙文学作为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以英国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揭开序幕,经由法国哲理小说和法、德等国的启蒙戏剧的发展而进入高潮,并与18世纪后期出现的感伤主义文学融合,从理性和情感两个方向为19世纪西方文学的两大潮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繁荣铺平了道路。对18世纪启蒙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精神作出全面总结的是这个时代的文学巨人——歌德。1、英国启蒙文学笛福是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开创者,其创作有传奇色彩;代表作为《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平民资产阶级正面形象,恩格斯称他为“真正的资产者”。在他身上概括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作为新一代剥削阶级的本质。《鲁滨逊漂流记》以写实手法叙述虚构故事,讲究情节的生活逻辑和细节的真实性,与以虚幻离奇为特征的传奇划清了界限,从而开欧洲小说注重细节真实之风气。此外,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语言通俗,文体简朴,充分体现了平民化风格。斯威夫特热衷于把作品内容与政治斗争联系起来,以他所特有的鲜明而带有讽刺性的机智来鞭挞社会丑恶,捍卫自由原则。代表作为《格列佛游记》。《格列佛游记》用幻想游记的形式,通过主人公格列佛航海漂流到几个虚构岛国的神奇经历,影射、抨击了英国现实,表达了作家的社会理想。格列佛在小人国、飞岛国的经历、见闻是对英国统治集团贪婪残忍、争权夺利、殖民掠夺的揭露讽刺,而在大人国的见闻则表达对贤明君主和理性社会的向往。在对慧因国的描写中,作家还流露出对人类道德堕落的悲观失望情绪。斯威夫特善于运用幻想、夸张、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尤其是讽刺手法的运用非常纯熟。从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