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营SOP服务流程与成交细节以及产品搭建今天跟你分享野生运营2020年4月29日发布的文章《10600字梳理训练营SOP服务流程、成交细节、产品搭建》。以下正文。众所周知,训练营已经成为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最常见、最标准化的运营转化模式,它的本质是“优质内容+社群运营”,业内已经形成很系统的打法。本篇文章就把过去笔者所输出的关于训练营的内容做一个整合,希望形成类似“手册”的东西,帮助各位在线教育同行们,在不知道怎么做转化的时候,可以打开看一看,如果能带来一些帮助,本文也就有了该有的价值。本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线上训练营产品体系搭建二、线上训练营SOP服务流程三、线上训练营拉新转化细节四、线上训练营存在的3大目的01线上训练营产品体系搭建好朋友松月就曾总结过:训练营二课程+作业+社群+活动,我简化了一下,总结为“训练营=课程+社群+活动”,因为课程往往包含着作业,尤其是教育付费课程。1、课程课程是训练营最核心的部分,是凝聚用户的关键,而在训练营模式下,课程的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课程目的课程目的决定训练营的目的,一般来说,训练营课程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某一具体能力,一种是偏向某一具体知识,用木公子童鞋的话来说,就是“能力型课程”和“信息型课程”。对于训练营来讲,更应该侧重高效培养某种能力或技能,比如专注力、思维力、记忆力,或者写作、演讲、时间管理等,学习这些内容后是需要经过实操、练习和检验的,这样才能知道是否掌握或获得某个能力,这显然更符合训练营的模式和定位。(2)课程内容训练营的一大特征是集中学习,而学习的内容需要呈现三个特点。第一,有系统框架,即有完整、清晰、符合逻辑递进关系的内容大纲,其背后应有对应的理论依据,或者系统的经验总结,而不是凭空捏造和随机排列。比如:小学数学的计算训练营,关于计算的具体方法和能力层级就是一套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依据此体系提炼大纲里可展示的精华要点。第二,有进阶体系,即训练营可以做为能力进阶体系产品的入门课程,其基本逻辑应是训练营做为整个产品体系的一环,衔接下游课程(较低能力要求)和上游课程(较高能力要求)。比如:设计习惯培养类的训练营产品,初级可以让学员学会基础的记笔记方式,中级则要学习某一科学记笔记的方法,高级就要掌握与笔记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具体则是“x天笔记整理训练营-X天康奈尔笔记法训练营-X天笔记复习法训练营”。而关于进阶体系还想强调的是,一定要设计差异化体验,按照“引流-体验-转化-变现”的目的设计完整的流量转化体系,比如“免费3天训练营-低价7天体验营-高价14天集训营-正价30天特训营”,服务层级由低到高,加入门槛也低到高,实现流量的层层筛选和高效转化。第三,有可承接性,即学完训练营的用户能被留存进其他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训练营本身,也可以是短期班、长期班,或者会员产品,而训练营与承接产品之间,在内容上需要有一定的相关性,不能出现“小学训练营的用户报名高中生课程”这样奇葩的事情。比如:符合小学生的自控力特训营,可以与正价小班制的学科课程相关联,因为小班课程考虑了小学生自控力的问题,设计了相关的课堂功能,而这一点就可以在训练营的课程里大书特书。(3)学习环节设计训练营的学习环节设计是突出其模式定位的最显著部分,一般训练营的学习环节遵循这样的流程:听课学习-练习打卡-点评总结-测试评估。这个流程和正常的学习流程是差不多的,即“教-学-练-测-评”,但在具体的细节上稍有差异,我们简单拆解一下:听课学习:用户需要选择某种方式去学习内容,就效果而言,直播好于录播,视频好于音频,但考虑到训练营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运营成本低的问题,录播的音频或视频是较好选择。练习打卡:每次课的背后都要匹配相应的练习或作业,对于能力型课程,练习或作业多是实践类内容,多以照片形式打卡提交,这和信息型课程的练习作业有显著不同,因为实践类内容很容易看到效果,更适合同学间相互学习和模仿,也方便老师指出问题和发现优点。点评总结:学员们提交打卡后,老师需要对作业或练习进行点评,给予学员们相应的反馈,并对整体进行总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