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物皆有所待,理解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真实含义。2.领略庄子散文想像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3.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过程与方法1.知人论世,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构建知识背景,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解。2.合作探究、个性鉴赏、研习探讨,在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基础上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并批判地继承逍遥游思想,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对生活有益的营养。2.激发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情分析高二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缺乏对庄子哲学思想的整体理解,要理解庄子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的行文,无端而起、迷茫恍惚的情感,高深莫测、艰深难明的思想仍有较大的困难。授课过程拟在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结合课前印发的阅读材料,一分为二地评价庄子的思想,并从中汲取对生活有益的营养。重点难点理解并批判地继承逍遥游思想。教学过程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导入】导入新课课前,我们印发了阅读材料,鲍鹏山《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可以说是庄子思想的¥主輕有精髓。那么他为什么会提出逍遥游这样一个概念,什么人、怎么样才能真正达到这样一种境界,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从文中去寻找答案。活动【讲授】披文入情走入文本(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1.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鹏鸟呢?现在请同学们迅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大鹏鸟特点的语句,然后在我们的学习小组中交流讨论一下,看看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大鹏的什么特点。3分钟之后我们请同学来说说。(讨论三分钟)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点出大鹏是从何物变化而来的,说明它变化神奇莫测的特点。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说明它形体硕大无比。(背大、翼大)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描写它奋起而飞时的气势,体现了它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壮美。(活动范围广远)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体,若垂天之云明其羽翼遮天蔽日,北冥南冥介绍其活动范围之广远。即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直观地给我们展示出一幅雄奇壮美的画卷。2.你愿意做这样一只大鹏鸟吗?(大鹏鸟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愿意,理由阐述。诗文作品中也有大鹏的形象,比如老师黑板上的这几句:李清照《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白《上李邕》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毛泽东《七古•(残句)》(1916年冬):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类似的诗文作品还有许多,不一一举例了。不愿意,阐述理由。大鹏鸟要靠巨风才飞得起来,没有巨风它寸步难行!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二)如何理解小动物们对大鹏鸟的嘲笑?1.蜩与学鸠为什么嘲笑大鹏鸟?它们为什么笑?因为它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蜩与学鸠就逍遥吗?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那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2.作者为什么写斥鴳、蜩与学鸠笑大鹏,而不写大鹏笑它们?大鹏鸟不是不笑,是不屑于笑,对于斥鴳、蜩与学鸠这些小东西它是懒得笑,因为级别太低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是这样吗?能不能再从前后文对照的角度进行思考?前文是小笑大,后文是大笑小,加起来就是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