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榕寺祖师墓塔群在白云山柯子岭和顺岗,现存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广州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佛教墓塔群。原有历代住持僧人等墓塔100多个,一行行供奉在松荫之下。墓塔群在60年代后期遭破坏,杂草野藤丛生。1986年几经寻查,斩棘开路才见墓塔,不少塔有基无顶,有的仅存塔顶,零乱不堪。经近年修葺整理,现存垅环形墓5座,环形孖墓2座,墓塔46座。墓塔群始建于何时没有确切记载。据明天启三年(1623)重修墓塔碑记云,该地“原有祖塔七座,因岁久风雨侵蚀,石塔湮没,……贤举等命工重修,大围之穴,将各祖名衔总勒一碑,普同永远奉祀,以垂不朽。”即在天启三年将原7位大师祖塔合建为一大墓穴。7位大师为首是梁朝敕命建塔净慧寺始祖翁昙裕智大师,还有前住山彻翁证老和尚、前住山景岩坪老和尚、理田继嵩老耆旧、前住山月堂照老和尚、前住山逊庵谦老和尚、前住山玉峰瑨老和尚。到清光绪七年(1881)又再次重修。现该墓为两重垅环形墓,用不规则的麻石加灰砂砌筑二重垅环形墓壁,正中立一块上雕祥云拱月的青石碑,碑文刻昙裕智大师等7人名字。墓长10.4米、宽7米除祖师墓外,还有芥隐堂本师则安棉老和尚墓塔;明代前住山央真柱老禅师、前住山沛然洁老和尚、前住山守素节老禅师3人合葬墓塔;前住净慧中兴常住开创禅堂本师具五乘老和尚墓塔、前住净慧先师蹈通慈老大师塔;前住净慧本师松衣讳觉师老和尚之塔;“寂静常乐”塔及前住净慧中兴常住太祖豁融悟老和尚塔与杨文曜、梁安人合葬墓塔等。“寂静常乐”墓塔在墓园西北面,单重垅环形墓,垅环前两端立灰砂抱鼓,用麻石加灰砂砌筑墓壁,中立一“寂静常乐”青石墓碑,碑前墓圹内建一砂岩八角攒尖顶多层小石塔,高1.76米、身径0.6米、座宽0.64米。46座小佛塔散布于墓园之中,用砂岩、红砂岩和花岗石等打制而成。高约1.6米~1.8米,分为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座多为四方形或六角形。塔身为莲子形,中间开一小碑龛,内嵌墓碑。塔刹多为八角攒尖顶。帽峰山位于广州市东北部,坐落于白云区太和镇与良田镇交界处,离广州市中心25公里。帽峰山森林公园总面积4534.8公顷,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2倍。最高峰海拔534.9米,比白云山摩星岭高出152.9米,是广州市老八区的最高峰。公园属丘陵区,周围聚集着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峰20多个,形成复杂的地形,山的绝对高度不大,但相对高差大,加上山坡陡峭,沟谷幽深,给人莽莽苍苍之感,全园森林覆盖率大于95%,景色秀美,环境幽静。帽峰山森林景观非常丰富,沟谷幽深,景色秀丽。硬件上配有大型餐厅(可同时容纳100人用餐),客房20间。户外拓展项目有:定向越野,野战,攀岩,速降,毕业墙,抢滩登陆,露营,场地练习等项目。烟花篝火晚会,烧烤,台球,乒乓球。是开展野外拓展培训的好地方。石井桥坐落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内,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遗迹。桥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全桥长68米,宽3.8米,有6个桥墩,属梁式石桥。桥两旁有石栏,两端各建有一亭,西亭已拆毁,东亭仍在。亭为歇山顶,绿琉璃瓦脊。桥西头有"道光岁次辛卯"纪年石刻。西侧还有"好进仙人履;能通驷马车"一副石刻的对联。石井桥是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清咸丰六年(1856年)9月,英国以"亚罗"号船事件为借口,于23日派出军舰炮轰广州城,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正月,法国与英组成侵略联军,于12月炮轰广州。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广州人民组织了团练武装抗击侵略者。当时这里的石井乡是群众武装最为活跃的。现在石井桥石栏板上面,还留有当时侵略军炮击的弹洞。东平公社旧址位于白云区沙河镇燕塘。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光绪末年(1908年)重修,是鸦片战争时期的重要遗址。增城、从化一带240余乡乡民在绅士王韶光、高梁材等倡导下,经两广总督批准,仿效石井乡的昇平公社,在沙梨园建立东平公社。以武装本地人和客家人共同抵抗外国侵略者为宗旨。主要领导人还有钟占棋、谢锡恩、周秉钧等人。东平公社成立后,东连鹿步、东圃各乡,北连从化、增城、花县,与昇平公社形成了犄角之势。旧址尚有正门额,上刻“东平公社道光二十三年程?(yu,橘字没有木字旁)采题”,石门联为:“东北苞桑固;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