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远去的校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设计意图:美术教材16册《变迁中的家园》中《渐渐远去的教室》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表现校园环境、表现风景。该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关于透视知识的学习,这既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也是学习的难点。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最熟悉的校园环境的观察,学习理解透视知识和构图技巧,既能让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亲切感、更容易激发学习热情,也是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引导他们关注建筑结构的透视,培养热爱自己的家园、校园的情感。课件设计中精选典型图片,知识讲解层层递进,将专业的透视知识从生活的角度来阐述和表现。具体的方法是将教师的写生示范转换成课件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经验,提高绘画能力和表现技巧。作业方式以临摹形式进行,结合写生观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透视基本概念与知识特征的理解学习,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趣。2、能力目标: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对建筑物的塑造刻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校园、家园的情感。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欣赏和感受,学习理解透视的表现与规律,运用透视方法来表现校园风景。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的方法来准确表现建筑风景。教学过程设计:PPT课件演示。一、导入:【展示三幅火车图片,学生观察。】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回答来小结。(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现象导入,通过观察总结发现规律。)【出示铁轨、公共汽车、路灯、大炮、坦克等等图片,循序渐进地突出透视的变化。图略二、新课教学:【课件分步骤演示1、2、3、文字内容。】1、透视的概念与特点:物体因前后距离的不同,在画面和视觉中呈现出近大远小的特点。2、包括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等。3、准确的透视符合人的视觉感受,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课件展示图片配合说明透视现象。】①、油画《密得哈尼斯的林荫道》;②、强烈透视感的室内设计效果图;③、我们自己学校校园一角;④、宽阔的街道。(设计意图:加强对透视现象的视觉体验。从室外到室内,从绘画到实景,进一步加深感受物体透视“前大后小”“近大远小”的特点。【课件展示第二幅图片换了个拍摄角度)】教师问:这幅图里有透视变化吗?(设计意图:用实例来说明,通过拍摄角度的不同,对比感受透视产生的原因是“观察角度和前后距离的变化”。前者是“自然”的高低大小,后者是“透视”造成的大小变化。)学习理解“视平线”与“灭点”的概念,课件演示其主要特征,加深理解。学生练习寻找画面的视平线与灭点。(设计意图:学习“视平线与灭点”是铺垫练习中重要的知识点。)视平线:与画者眼睛等高的水平线。欣赏三幅画面相近的校园景色的图片(视线的高低有变化,第一张是蹲着拍摄的,第二张是站着拍的,第三张是站在凳子上拍的),引导学生指出图片中视平线的高低位置。(图片略)(设计意图:感受视平线的变化与观者眼睛高低的关系,同时获得对画面景色深浅的不同感觉)。灭点:产生透视变化的物体的轮廓线向视平线上聚焦汇合产生的消失点。它对确定一幅画面的整体构图与透视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动态演示透视物体的轮廓线向一点集中汇合的过程(下图)】如何把握灭点在视平线上的具体位置。如果站在一个明显对称物体的中间往正前方观察,灭点一般会在画面的中间了,而且就在视平线上。师:本节课我们来学画一幅校园的透视图。(展示校园实景图片,右图)让学生观察判断,并尝试在实景图片中指出视平线与灭点的位置。【课件演示实景图上的视平线、灭点,再依次按步骤演示路面、教学楼等主体物透视线(右图)。】引导学生观察透视线与灭点的位置关系。(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形成准确的判断,确定灭点在视平线中间,为接下来的练习做好准备。)【课件演示:教师在画纸上示范构图起稿,确定视平线与灭点(中点)的位置,教师同时讲解。】(图略)【课件演示:依次画出路面的透视。】【课件演示:画出楼顶楼底透视线,连向灭点。】【课件演示:画出楼房主体轮廓线(竖直线部分)。】【课件演示:按比例分出楼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