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理念,乡村重塑中的风景园林思考1乡村重塑及其迫切性1.1过去20年中国的乡村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城镇化时期,2012年城镇化率达52.57%。乡村常住人口于1996年进入快速减少阶段,截至2012年,累计减少2.17亿人。但由于乡村人口转移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导致乡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持续扩大,1996年以来的20年里,年均增长0.12%。在乡村人口总量减少的同时,乡村居民点用地不减反增,土地浪费与低效利用情况严重。与这种不正常土地变化现象相伴的是中国乡村普遍性的环境问题。一是污染日益加重。随着农药与化肥普遍使用,工业排污和城市垃圾转移,乡村的土壤、水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污染。二是生态质量全面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锐减、乡村景观加速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三是环境吸引力持续降低。留守村、空心村十分普遍,乡村活力下降,原有文化特色和生活形态日渐凋敝。虽然各地乡村发展水平各异,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上述某些方面的问题,乡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1.2未来50年中国的乡村重塑截至2012年末,我国城镇人口1.72亿,乡村人口6.42亿。其中人户分离人口2.79亿,流动人口2.36亿。相当数量的人口流动户籍、社会关系尚在农村,在老家也往往保留有房子,属于不完全的城镇化人口。若参考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并考虑“半城镇化”现象,未来中国将有约3.7亿(版城镇化人口全部计入城镇人口)到6.1亿(半城镇化人口全部不计入城镇人口)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根据中国社科院按照市民化标准进行的测算,2012年我国城镇化概率实际只有42.2%即未来中国还将有约5亿人口需要转为城镇人口。在未来5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随着城乡人口转移,乡村居民点用地逐渐空置,乡村将出现“过疏化”现象,大量现有乡村居民点用地将还林、复耕或重组。我国乡村居民点用地国家标准为人均150㎡,实际上许多地方远超该标准,若按人均190㎡计算,将有超过9.5万k㎡的遗留乡村居民点用地。这相当于950个面积100k㎡的城市,约为2012年我国所有建制城市建成区面具总和(45565k㎡)的2.1倍。由于乡村居民点用地往往极为分散,景观破碎划十分严重,其影响范围将远大于此数(9.5万k㎡),如何规划和利用乡村居民点用地,无疑将对我国环境产生极为深渊的影响。随着乡村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也将减少,进而形成相对的人少地多现象。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和赋予农民相关权能的前提下,放活土地经营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将成为农村改革的大方向。这样,大量耕地将有可能通过流转、合作、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型农业规模化、科技化的需求。农村宅基地退出,乡村居民点用地调整也将可能慎重进行,整个乡村环境也将进入调整和修复的关键时期。这种由城镇化进程引起城乡人口迁移,并以此带动农业经营模式转变及居民点用地调整,进而改善乡村整体环境的历史过程,即乡村重塑。1.3中国乡村重塑的迫切性一方面,乡村变迁是与城镇化同步发生和进行的,是被动的,不能选择的(如人口减少等带来的乡村过疏),二者之间具有共时性。另一方面,与乡村被动变迁不同,“乡村重塑”是有意识的、主动的行动与过程,与城镇化进程相比,有可能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如对已损乡村环境的修复)。由于某些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景观破坏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如不能及时应对,这种滞后性会带来更为复杂的后果。乡村变迁与城镇化的共时性和乡村重塑进程相对城镇化的滞后性决定了“乡村重塑”难以具备单独的时间与空间,如何在城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完成“乡村重塑”十分迫切。2乡村重塑的理念选择2.1乡村重塑过程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与乡村重塑大趋势相比,乡村重塑过程涉及因素极多,呈现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首先,现在土地承包制度在保障农村几十年稳定的同时也致使户均耕地面积过低,土地破碎低效。在面对大规模城乡人口迁移时,尚未建立有效的土地调整机制(如农业用地的流转,宅基地退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重塑。其次,现有实践手段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