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提要3.1城市建设及发展建设3.2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中国城市建设史课程系列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3.1城市建设及发展建设3.1.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这一时期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3.1.2城市建设商业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道,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对城市选址有所研究:“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者农村。3.1城市建设及发展建设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3.2.1燕下都(公元前4—前3世纪)①地理位置在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②平面布置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城墙,城墙为版筑夯土墙。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②平面布置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考古发现,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墓区位于内城的西北角。廓城宫殿区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③规划思路基本建设在东城(内城),西城(外城)除一些坟墓和两处遗址外,并没有其他的遗迹。整个城的中北部都属于宫廷区的范围,宗庙均分布在此区内,其他的手工作坊均环布在宫廷的周围,从而形成一个以宫为主的政治活动的中心。城之南部则安排市、民间手工作坊等,组合而为一个以市为主体的经济活动综合区。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3.2.2赵邯郸(公元前4—前3世纪)①时期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公元前228年为秦所灭,先后建都159年,是春秋末的重要城市。②位置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③平面布局城内总平面面积为512万平方米,东城东西最宽处935米,南北最宽处1434米。西城比较的规整,东西宽1326米、南北长约1396米。北城也近方形,东西宽1362米,南北长约1557米。城址有土平台15处,有几处形成一条轴线。南面一台面积最大。台东西两侧有双列柱石,是宫殿的主要的建筑遗址。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④规划思路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构成。“赵王城”是“城”:宫殿,庙宇,社稷等几种与此,是政治活动中心。“大北城”是“廓”,手工作坊、市等集中于此,是经济活动中心。廓城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3.2.3齐临淄(公元前4世纪)①位置位于今山东临淄城北,还有残址。②规模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宏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城市总人口在30万以上。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③平面布局由大城和小城构成,大城南北约4.5公里,东西4公里,周围约7公里,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大城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自成体系,有以“恒公台”为主体的建筑群),近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与大城相接,有道路相连。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城内有排水沟,从城内排出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御。廓城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3.2.4曲阜县鲁城呈不规则横长方形,城垣南垣较直,东、西、北三面皆有弧度,四角呈圆角,周围有城壕。共11座城门,东、西、北面各三门,南面两门,绝大部分门道宽10米左右,东北门宽14米。城市道路有两层.10条主干道,东西向和南北向各5条,宽度10米。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3.2.4曲阜县鲁城已发现的最早采取外廓维护宫城的“回”字形布局的都城。以宫为中心规划,宫城位于中央微偏东处。城区内分区布置,以主次尊卑来安排。市在宫城北,基本上也位于规划主轴线上;宫城内部采用前朝后寝制度;城内主要干道纵横各设三条,与《考工记·匠人》记载一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