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江苏省高中生物教学优秀教案设计评比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陈乔平吕正余(江苏省淮安中学223200)1教材分析1.1教材的地位和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1.2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1.2.1知识与技能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项要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二是简述生物膜的结构。因此本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1.2.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因此本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可定为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1.3重点、难点的确定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高一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较少,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限,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为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1.4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三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已经知道细胞膜很薄,细胞膜是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在第四章第一节的学习中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已经了解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1.5教学方法的确定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三维目标。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轻松地第1页(共7页)2007年江苏省高中生物教学优秀教案设计评比讲授本节的两大知识板块。1.6学习方法的确定“授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点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2教学设计2.1设计思想这节课以教改的新《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