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附加材料全集目录1、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交融2~32、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对策4~63、无助的异类的亲戚——评王小强《文明冲突的背后》7~104、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11~125、如何认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12~146、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15~167、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17~198、从文化对抗谈汉文明的坚守20~239、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迫在眉睫24~2510、近代中国的东西方文明冲突和发展模式的选择26~2911、中国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30~3112、“文明冲突”的背后32~3613、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网络摘抄总汇37~561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附加材料全集1、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交融不知从何时起: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已悄悄上了人们的餐桌;众多外国名牌产品成了人们热衷的对象;日本的动漫已成为80后,90后们的最爱;当圣诞节将要来临时,大街小巷的商店都被各种圣诞饰品装饰一新……你是否注意过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呢?其实,这些现象背后所展示的就是中外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交融。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指的是传统文化,即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而外来文化,则是指通过信息、文化、民族融合等途径把外国的文化引入中国,融中外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体系。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号召下,中国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与世界的联系就越紧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就越来越扩展,只要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不停,就会努力去促进与世界的文化交流。那么,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呢?我们应该怎样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合理吸收外来文化,使传统文化焕发出生机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研究小组进行了搜索、调查和总结,在几个月的时间中,我们通过做调查等形式得出一些结论,以下就是本组的研究成果。在外来文化“入侵”时,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以下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很大关系的。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所以导致了盲目排外。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我们询问一位路人他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看法时,他说当他听说韩国要和中国抢端午节,而中国人却对自己的节日不重视,感到非常生气,他个人认为应该保护传统文化,至于吸收外来文化就没什么必要了。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不少人尽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内心却难免多少认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主张各个领域里全盘西化,于是便出现了“抛弃黄土文化,接受蓝色文化”的崇洋现象。这种盲目崇外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在采访一家服装店的营业员时,她说一般情况下当她向顾客推销外国款式的衣服时成交率较高,这不仅是由于顾客的好奇心,也是消费者认为外国东西比较好的心理所导致的。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