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升降学说升降学说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时之有,而贵常守。”该书中还用升降出入理论阐发自然界的运动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言天地之气升降。又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此言人体之升降出入。《素问•阴阳离合论》云:“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此言一年四季之气的升降出入。《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言水液在人体消化吸收之升降出入。《素问•阴阳离合论》又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主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是言三阴三阳之出入。《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此又言脏腑生理上升降出入之特性。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臏胀。”则又是用升降出入失常理论来解释病机。至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结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下之”等等,又表明在治则治法上升降出入理论的指导作用。以上可见,在《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升降学说,然其散在于各篇章之文字中,确存在着升降出入学术理论,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一、理论探讨升降学说运用于临床,时代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体现,仲景太阳病治以汗法,是太阳主开的理论指导;阳明病用下法治疗,是阳明主阖理论的应用;少阳用小柴胡汤和解之法,是少阳为枢理论的体现。他如治疗痞证的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法,治疗太阳中风的调和营卫桂枝汤等,都是结合临床运用升降出入理论。而对升降学说从理论阐发,当从金元诸家开始。1.玄府水火升降刘完素从理论角度阐发升降学说,多注重结合临床,颇有卓识。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说:“气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万物之元,道之变也。”突出了气在人体的主宰作用,并认为气的运动表现形式主要是升降出入。所以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引用《清野经》云:“大道无形,非气不足以长养万物。由是气化则物生,气变则物易,气甚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气正则物和,气乱则物病,气绝则物死。”这里,刘完素突出谈气的运动变化是万物运动变化之本。具体在人身的表现,刘完素十分重视玄府气机之开阖出入。在《素问病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指出:“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也。”因此,气机通达,升降出入才得以正常。反之,气机闭郁,升降出入失常,则会出现多种病证表现。刘完素列举云,“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无闻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从郁结微甚,而有病之轻重也。”因此,刘完素非常注重热郁在表的开郁散结,这是以升降学说为指导的。此外,刘完素还十分重视心肾水火之升降,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中,刘氏就指出了人与天地相同,天南地北,南火北水,在坎离水火之间,互相影响。在人体则在于心肾之间,他说:“心为君主之官,得所养则血脉之气旺而不衰,生之本无得而摇也,神之变无得而测也。肾为作强之官,得所养则骨髓之气荣而不枯,蛰封藏之本无得而倾也,精之处无得而夺也。夫一身之间,心居上而守正,肾居下而立始,精神之居,此宫不可太劳,亦不可太竭。”因此,水升火降,坎离相交,即为既济,是健康之本;而水不制火,坎离不交,水下火上,则成未济,是疾病的重要原因。刘完素以“火热论”著称,但对水火升降理论结合临床加以发挥,治疗火热善用汗、下两法及双解之剂,寓意之中包含着玄府得通、水升火降之理在其中。2.药性升降药物有四气五味,各有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