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产业布局一、武汉市产业布局进展历程改革开放的初期,产业结构调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专门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计划的资源配置,与国家的计划配置紧密相关。因此武汉市作为全国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一直是全市主导产业。197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7:63.3:25,第二产业比重高出第三产业38.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3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布局从小到大进展,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发生了重大转变。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产品生产、互换、流通等环节逐渐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背景发生了庞大的转变。武汉市按照经济进展客观要求,实施“两通起飞”(交通、流通)战略,服务业迅速进展。1992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9:48:40.1,第三产业比重冲破40%,对经济的奉献率达到42.3%。与1978年相较,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5.1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供需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由“供不该求”转向“供过于求”,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供需格局的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武汉市把服务业作为经济进展的“冲破口”、“新增加点”和“长期战略”,增进服务业快速增加。199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6:44.9:47.5,第三产业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进入21世纪,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迅猛进展,武汉市新兴服务业迅速进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随着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汽车产业群和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武汉工业延续连年的以钢铁、机械、纺织三大传统产业为支柱的格局开始转型为以“钢、车、机、新”为支柱,纺织、电子、食物、化工亦具相当规模的产业格局。2001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冲破50%,对经济的奉献率达到59%,超过第二产业奉献率20多个百分点。2008年武汉市产业比重为3.7:46.1:50.2,整体上日趋合理,以先进制造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表现代产业布局初具雏形。二、武汉市产业布局进展现状一、全市制造业现代产业布局初具雏形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行业门类齐全,涉及钢铁、汽车、光通信、机械、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食物等33个行业大类,3万多家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同步进展,综合配套能力强,工业综合实力居中国中西部大城市的首位。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两型社会”建设,武汉市坚持以进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主攻工业战略,全面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加速先进制造业建设,初步建成了适应中心城市功能的现代产业布局。2008年武汉市地域生产总值3960.0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27.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87.7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3.7:46.1:50.2。工业增加值1515.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38.28亿元,其中,轻工业总产值944.10亿元,重工业总产值3394.18亿元。钢材产量1307.13万吨,生铁产量1359.50万吨,汽车产量33.82万辆,显示器1043.75万台,房间空调器493.74万台,卷烟249.13万箱,软饮料169.66万吨,啤酒9.02亿升,原油加工量396.56万吨,发电量168.51亿千瓦小时。二、优势产业作用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四大支柱产业、五大产业板块、六大优势产业、六大成长型产业集群和有比较优势的15个工业产业链最近几年来,武汉市依照市委、市政府“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把进展现代产业布局作为拉动经济增加的重要手腕,发挥骨干企业龙头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进展高新产业,尽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现代产业布局进展十分迅速。一是重要产业板块已初步形成。到目前为止,武汉市已初步形成钢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石化四大支柱产业板块和环保、烟草及食物、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6个优势产业。二是重点产业集群成长快。东湖开发区激光产业集群、东西湖区食物加工产业集群、新洲区徐古镇蘑菇产业集群、黄陂区佳海服装产业集群、蔡甸区电子产业集群、汉南区包装印务产业集群被湖北省政府列为2008年全省重点成长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