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遗症定义】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脑卒中后遗症指脑卒中发生半年后遗留的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功能障碍的一类后遗症。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诊断标准】一、西医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并排除其他脑肿瘤、脑外伤等可能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的原因后即可确诊。(一)症状症状突然发生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用定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视物技或平衡障碍。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二)体征重点检查眼部.肌力及反射。眼部检查包括眼球位置(居中或斜视)、瞳孔(大小、对称性江北反射)眼球运动底眼(有无水肿或出血)及角膜反射(是杏对标)。面部和肢体检查包括:额纹、鼻唇沟、口角、手足的位置(双侧是否对杯)及病理反射。如果患者清醒且病情较轻,高度怀疑小脑病心可若虑共济运动和步态。脑膜刺激证明显,高度提示出血性脑卒中。(三)鉴别诊断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光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四)辅助检查1•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珠网膜下腔出血。2.血管造影DSA、CTA和MRA观察有无血管狭窄、闭塞及其他血管病变。3.腰穿检查区别脑出血和脑梗死。4.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液电解质、血糖和肝肾功能等检查为治疗和寻找病因提供参考。5.疾病分期。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急性期:发病1个月。(2)恢复期:发病2~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二、中医诊断式数司中卒朗(一)临床表现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二)起病形式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而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三)诱因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语言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天内发作数次,或几天内多次复发。(四)年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以上临床表现,发病时间已6个月以上即可诊断为中风后遗症。【辨证分型】本病总的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变日久,因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仍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一、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体胖或有齿印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缓或细涩。二、风痰瘀阻证凌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手足拘急或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三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或患肢僵硬拘挛,舌歪语蹇,心烦失眠,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一)西医治疗原则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卒中分型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2.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进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二)中医治疗原则“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活血”并用。二、辨证施治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后遗症多为虚实夹杂,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一)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1)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2)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赤芍,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