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背部1.动脉冠在脊髓表面有连结脊髓前、后动脉,前、后根动脉和两脊髓后动脉间的血管形成环状,称动脉冠。(2分)2.骶角系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骨突起,体表易于触及,(1分)是骶管麻醉的进针定位标志。(1分)3.蛛网膜下隙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脊液,与颅内相通,下端膨大称终池。(2分)4.硬膜外隙为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窄隙,其内合脂肪组织、椎内静脉丛、淋巴管、神经根及血管,呈负压。上起枕骨大孔,下止骶管裂孔,(1分)临床上将药物注入此隙阻滞神经根,即硬膜外麻醉。(1分)5.脊柱沟位于棘突两侧至肋角间有一宽而浅的沟,容纳背深肌,(1分)常将此沟处作为脊柱手术的切口入路。(1分)6.翼状韧带位于寰椎横韧带的前上方,张于齿突与枕骨髁之间,(1分)可防止头部过度前俯和旋转运动。(1分)7.覆膜是后纵韧带向上的延续,覆盖在齿突的后方,向上附于枕骨斜坡,(1分)有防止齿突后移、保护脊髓的作用。(1分)8.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是连结相邻两椎弓的节段性的弹性结缔组织膜,参与围成椎管的后外侧壁。(1分)此韧带在腰部随年龄增长常出现慢性增生肥厚,致使腰椎管狭窄、压迫马尾。(1分)9.椎间盘位于相邻椎体之间,由髓核、纤维环构成,(1分)富有弹性,可缓冲外力对脊柱或颅的震动。(1分)10.钩椎关节是由相邻颈椎体的椎体钩与唇缘相对所构成,(1分)如此关节向后外方增生,可使椎间孔变窄,压迫脊神经,是导致颈椎病的重要因素。(1分)11.椎体钩指第3—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各有一向上呈嵴状的突起。(2分)12.腰下三角在腰部下方,其下界为髂嵴,外上界为腹外斜肌后缘,内上界为背阔肌前下缘,底为腹内斜肌,与腰上三角同是腹后壁的薄弱区,可形成腰疝。(2分)13.腰上三角在第12肋的下方,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上界为下后锯肌,三角底部为腹横肌起始的腱膜,(1分)腱膜深面有三条与第12肋平行的神经,即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肾手术腹膜外入路的应保护上述三条神经。(1分)14.枕下三角位于枕下、项上部深层,其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经过,(1分)头部过度旋转或枕下肌痉挛可压迫椎动脉,使颅内供血不足。(1分)15.听诊三角又称肩胛旁三角,位于肩胛下角内侧,由背阔肌上缘、斜方肌外下缘、肩胛骨脊柱缘围成,三角底部只有薄层脂肪组织、筋膜和第6肋间隙,(1分)是背部呼吸音听诊最清楚的部位。(1分)16.腰肋韧带腰背筋膜中层上部张于第12肋和第1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腰肋韧带。(1分)肾手术时,切断此韧带可加大第12肋的活动度,便于显露肾脏。(1分)17.胸腰筋膜上续项筋膜,覆于竖脊肌和腰方肌表面,背部较薄弱,腰部分浅、中、深三层。(2分)18.项筋膜为项部深筋膜的深层,在斜方肌深面,是封套筋膜的一部分。(2分)19.脊肋角竖脊肌的外缘与第12肋的交角称为脊肋角,临床上肾囊封闭常在此处进针。(2分)20.骶尾部菱形区是左、右髂后上棘分别与第5腰椎棘突和尾骨尖的连线所构成的菱形区。(1分)当腰部或骶尾部骨折或骨盆畸形时,此区可变形。(1分)腹部1.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的腱性结构,在腹直肌前面的称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1分)在腹直肌后面的称后层,由腹横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组成。(1分)2.幽门平面脐与胸剑结合处连线的中点平面,在此平面上有幽门、肾门、胆囊底和胰体等。(2分)3.网膜孔位于小网膜游离缘的后方,是网膜囊通向腹膜腔的唯一通道。(1分)前界是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是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上界是肝尾叶,下界是十二指肠上部。(1分)4.回盲瓣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黏膜皱襞向肠腔突出形成回盲瓣,(1分)有防止肠内容物由盲肠逆流入回肠的作用。(1分)5.Oddi括约肌存在于肝胰壶腹、胆总管末端和胰管末端的括约肌,(1分)有控制胆汁排出的作用。(1分)6.腹腔神经节为交感神经的椎前神经节,位于腹腔干周围,(1分)接受内脏大、小神经的纤维。其节后纤维分布至结肠左曲以上的腹腔消化管及腹腔脏器。(1分)7.肠系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