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症状评估发热的症状评估一、发热概述1、定义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源作用,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可见于各种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以及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内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症状3正常体温36~37℃,口腔温度36.3~37.2℃,腋下温度比口腔低0.2~0.4℃生理变异24小时波动<1℃下午高于早晨剧烈运动、劳动、进餐后月经前及妊娠期青壮年高于老年人;小儿高于成年人高温环境、情绪激动2、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异43、致热源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5(1)外源性致热源的发热机制多为大分子物质,一般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但能刺激和激活主要存在于白细胞、单核细胞和组织吞噬细胞内的内源性致热源前体,短期内合成新的mRNA和致热源,提高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而引起发热。6(2)内源性致热源的发热机制作用于下丘脑的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促使下丘脑调定点升高。7二、评估思路(一)病史询问病史,寻找线索;定时测量体温,密切观察热度的高低、时限、热型。8(二)发热的分期与分型1、分期低热37.3-38°C中度发热38.1-39°C高热39.1-41°C超高热41°C以上92、临床表现(1)体温上升期:疲乏、不适感、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或寒战等症状。可伴全身肌肉酸痛。10体温上升的形式①骤升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达39-40°C以上,常伴有寒战。②缓升型:体温于数日内升达高峰。11(2)高热持续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加快,可有出汗。持续数小时、数天或数周。12•①稽留热•体温在39~400C以上水平持续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0C。•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热型13稽留热14•体温在390C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差达20C以上,体温最低时都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化脓性感染等。②弛张热15②弛张热16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持续1天乃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③间歇热17③间歇热18•体温急骤上升达390C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即规律地互相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④回归热19④回归热20⑤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C以上,数日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等。21⑤波状热22⑥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化无规律。见于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等。23⑥不规则热24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滥用);解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应用(不合理使用),上述典型热型已经不常见。影响热型的因素25药物使用机体反应性•年老体弱者:常无寒战、高热,表现为低热甚至不发热。(3)体温下降期•骤降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有时可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渐降型:体温于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三)重视发热的伴随症状•具有定位意义的伴发的局部症状,以确定病变所在。•伴有昏迷常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伴有寒战的高热见于疟疾、败血症等;•伴有咳嗽、咯痰……(四)重视流行病学资料•患者来自的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季节、旅游史等;•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史(五)体查•1、面容•2、皮肤特征•3、淋巴结肿大•4、脾肿大•5、发热伴有胸部体征•6、肌肉与关节(六)辅助检查•1、三大常规•2、血沉•3、血清学检查•4、血培养(骨髓培养)•5、影像学检查(七)中医的辩证思路•外感发热•内伤发热1、外感发热•机体因外感邪毒所致的急性发热综合征,以体温升高、恶寒、或伴有口渴、脉数等,见于温病、伤寒的发病过程。•外感六淫或疫毒之气:以温邪、风寒之邪和疫毒之气为主。邪毒外侵,正邪相交,阴阳失调,导致热盛急侯。2、区分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辨识病在卫气营血•分清轻中重(1)区分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外感:发病急,病程短,多有传变,热无休止而热势重,有外感疫毒、风寒、邪热的病史,可兼见其它外感症状;•内伤:起病缓,病程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