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学派的治疗者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自我完整”的人,他们往往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从而妥当地组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需要得到满足,身心功能得到正常运转。一、完形疗法的基本理论如果人要达到成熟,就必须寻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应负起的责任。当事人的基本目标是去察觉他们正体验到什么及自己做些什么。通过这种察觉达成自我了解,并得到足以修正自我的知识,从而学习到如何对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负责基本前提是:完形治疗法的人性观主要以存在哲学与现象学为基础。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的立即体验而产生。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个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理论依据个人曾经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过程需要逐步渐进,直到当事人坚强得足以继续自己的成长为止。而通过察觉,一个人可以作决断,并且因而生活得更有意义。[重新拥有]1.此时此刻除了[此时此刻],没有东西是存在的。因为往者已矣,来者则尚未来临,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完形治疗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识、感受现在这一刻,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主要概念:现在发生了什么事?现在进行什么事?当你坐在这里试图表达时,你体验到什么?此刻你察觉到什么?你如何体验你的恐惧?你如何试图从此刻中退却?[为什么]的问题将导致当事人不停地、顽固地去思索过去从而助长他们抗拒去体验现在。治疗者常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将想象带到此地],试着再次体验先前所经验过的情感。诸如:不仅要当事人谈论童年时期与父亲相处间不愉快的创痛,而且要当事人在想象中变成那个受创伤的儿童,直接与父亲谈话。通过此种想象历程,再度体验当初所受到的伤害进而释放该伤害,再运用潜力的发挥达成进一步的了解及解决。治疗者指导当事人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2.未完成事件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无法支援自己,而必须寻求外援的一种情况。解困常用的方法包括操纵别人,但这种方法虽能代替自我支援,却无法成为自我真正的养分来源。身处困境时,当事人会想藉着扮演脆弱、无助、愚蠢、或低能等角色来改变环境。咨询员的任务在于协助他们突破困境,使成长成为可能。[困境]或称为[胶着点]是人们用来避免面对未完成事件、避免去体验未竟情境所引发的不愉快情绪所使用的工具。[如果我充分地表达我的痛苦,对方会觉得难以忍受,而将永远不再理会我];[如果我向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人物表达我的愤怒,他们将离开我];[如果我对我会失去的表示哀悼,我便可能会深陷于沮丧当中,永远跳不出那个无底洞。]3.逃避一个人若要达到心理成熟的境界必须剥除神经症候方面阻碍个人成长的五个层面。它们包括:1、虚伪。2、恐惧。3、僵局。4、内发展。5、爆发。二、自我的突破它指的是以刻板及不坦诚的方式与人应对。在这一层里我们只有是在玩弄心机而迷失于各种角色扮演中,同时藉着虚伪的表现,而生活在自己或他人创造的想象中。但一旦了解到自己的虚伪而欲往坦诚改变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和不愉快。虚伪(phony)由于看到了连自己都无法认可的一面,我们因此而感到痛苦,并设法去逃避它,同时拒绝去接受实际上的自我突然现身。此时我们产生灾难性的恐惧,以为把自己真正的一面呈现在他人眼前,则一定会遭到拒绝。恐惧(phobic)在我们迈向成熟历程中的一个停滞点。自认本身并无资源来帮助自己,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持来超越这个停滞,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在僵局这一层里,我们常有死寂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僵局(impasse)如果我们愿意去体验上述之死寂感,而不否认或逃避,这时就可进入内发展(impolosive)。进入内发展是要达到坦诚的自我之必经阶段。藉着对死寂感与虚假作为的直接接触,揭开自己防卫的面纱,而开始触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