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营养中心蒋婧中心静脉置管术分类根据置管途径的不同分为:●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锁骨上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股静脉静脉穿刺置管术●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PICC)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1)穿刺部位优点缺点颈内静脉•血管较粗,易于定位和穿刺;•到腔V的距离短而且直(右);•并发症少。•病人不舒适;覆盖较困难;•覆盖较困难;•穿刺点易被污染;•气切病人不合适;•离颈动脉近。颈外静脉•易于定位,可视。•插管和覆盖困难;•病人不舒适,并发症较多;•气切病人不合适;锁骨下静脉•大血管,流量大;•病人舒适且容易覆盖穿刺部位;•静脉炎可能性小。•与肺尖近,易于造成气胸;•靠近锁骨下动脉;•止血困难。穿刺部位优点缺点股静脉•血管较粗,易于定位和穿刺;•急救时有优势。•运动受制,易形成血栓和感染;•可能穿入股动脉;•覆盖困难。肱静脉•易于穿刺,急救时有优势。•形成静脉炎风险增加;•管尖端随病人上肢运动。脐静脉•易定位,穿刺快;•可容纳较粗的导管•并发症多。贵要静脉•降低胸部并发症;•上臂抬90度时,导管直接入中心V。•形成静脉炎风险增加;•管尖端随病人上肢运动。头静脉•易于穿刺;•降低胸部并发症。•形成静脉炎风险增加;•管尖端随病人上肢运动。穿刺部位的选择(2)大量、长时间静脉输液;病人外周静脉无法使用;需要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病人需要全胃肠外营养(TPN);病人要输入多种不能混合的药物或同时输入多种液体;病人有可能取血样或输血;病人需要临时进行血液透析;输入高渗液体或刺激性较大的液体(如化疗药)。中心静脉插管适应征中心静脉插管禁忌症严重的出、凝血障碍;持续休克;穿刺部位皮肤感染;穿刺静脉近心端存在静脉损伤或栓塞;病人不合作或躁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发展历史:中心静脉插管的历史较长,1945年Meyes首先应用塑料导管进行输液,1952年法国的Aulanic报告了经锁骨下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为战场伤员进行快速输液,1968年美国Dudrick等首先将锁骨下静脉导管技术应用于长期TPN支持治疗。以往这种方法多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随着穿刺技术的提高,临床经验的积累及器械的改进,目前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解决长期输液和TPN的需要。特别对晚期恶性肿瘤,慢性衰竭,胃肠道不能进食,长期输入刺激性药物的病人建立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更有其实用价值。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置管时间长、创伤少、痛苦小、合并症少等优点,尤其对长期依赖输液营养及静脉化疗病人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技术。但由于锁骨下静脉在解剖上邻近许多重要结构,穿刺时有一定的危险及合并症应予注意。●解剖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后下方,其后上方有锁骨下动脉伴行。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直接延续。始于第一肋骨外侧缘,向内侧走行,经第一肋骨干1/3,通过前斜角肌前方至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无名静脉)后,向下行至右第二肋软骨上缘,左右头臂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上右心房.锁骨下V直径约-2CM颈外静脉:清晰可见,便于穿刺,但是与锁骨下静脉成90度角,不易置入上腔静脉处。不作为中心静脉穿刺点。锁骨下V体表标志:锁骨下一横指优点:易于固定缺点:有锁骨阻挡,不易于直视观察。并且,一旦误穿入动脉,不易压迫止血。颈内V体表标志胸锁乳突肌顶角,境外静脉内侧优点:体表标志清晰,穿刺成功率高,易于置入中心静脉处缺点:不易于固定。锁骨下静脉较浅长,粗大,在成人直径可达2cm,全长平均4.8cm,自皮肤到锁骨下静脉前面的垂直距离(深度)平均为2.2cm,虽然临床上一般不采用垂直穿刺法而采用斜刺法,但此数据仍可作为穿刺时的参考。穿刺的深度一般能达到上腔静脉为度,据测量左右锁骨下静脉与头臂静脉(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的总长度,右侧为14cm,左侧16cm,安置导管右侧比左侧较为顺利。临床上穿刺置管首先要考虑右侧进行,由于锁骨下静脉管径大,变异小,位置恒定,可反复多次进行穿刺置管。临床上常作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首选静脉。锁骨下静脉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