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包括三叶虫、虾、蝗虫、蜘蛛、鲎、蜈蚣、马陆、栉蚕等为代表的8个常见和不常见的主要类群,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经记载,现存种类达一百多万种,占动物界总种数84%左右。个体数目,往往是多得不可胜数。其生活环境更是极其广泛,从5,500米海底到6,000米的山峰,无论海水、淡水、土壤、地面、动植物体内外,甚至在空气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和复杂。有害和有益的种类不胜枚举,在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中,节肢动物往往是极其重要的研究对象。根据呼吸器官类型和附肢的数目分三个亚门、7纲:1.有鳃亚门:大部分水生,少数陆生,用鳃呼吸,有触角1对或2对。纲Ⅰ.甲壳纲:具2对触角。身体通常分头胸和腹2部分。如虾。纲Ⅱ.三叶虫纲:只l对触角。身体背面中央耸起、两侧斜落,形成三叶状。现在全部灭绝,只见之于化石。2.有螯亚门:大部分陆生,少数水生。陆生种类用书肺或气管呼吸;水生种类用书鳃呼吸。无触角,第1对附肢是鳌肢,第2对是脚须。分2纲。纲Ⅰ.肢口纲:海产。胸部附肢的基部包围在口两旁,并形成了咀嚼面。呼吸用腹部附肢内侧的书鳃。现存的种类如鲎。纲Ⅱ.蛛形纲:陆生。头胸部除鳌肢和脚须外有4对足。腹部附肢退化。呼吸用腹部的书肺或气管。如蜘蛛。3.有气管亚门:大部分陆生,少数水生。呼吸器官为气管。分3纲。纲Ⅰ.原气管纲:身体蠕虫状,体外分节不明显。附肢具爪但不分节。有兼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如栉蚕。纲Ⅱ.多足纲:身体分节明显,有头和躯干部之分(胸部存在时不明显)。每体节具1—2对。如蜈蚣、马陆。纲Ⅲ.昆虫纲: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胸部具3对足,通常还具2对翅。如蝗虫等。第一节甲壳纲甲壳纲动物,包括习见的虾、蟹、水蚤等,绝大多数是水生的,而且多数是海产。少数的种类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还有少数的种类营寄生生活。海洋底栖甲壳类是底栖生物重要类群之一,而且经济种类很多。它们的特征如下:一、外部形态1.体形和分节高等甲壳类如十足目中的虾和蟹,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2个部分,头6节,胸8节,腹6节和1尾节。⑴体形◇蟹类的外部形态图7-6锯缘青蟹图7-7远海梭子蟹图7-8红星梭子蟹图7-9三疣梭子蟹图7-10斑纹蟳图7-11日本蟳图7-12中华绒螯蟹头部(6节)头胸部(14节)躯体胸部(8节)腹部(7节)⑵体节图7-4虾类外部形态图1.全长2.体长3.头胸甲4.腹部5.尾节6.第一触角7.第二触角8.第三颚足9.第三步足(螯状)10.第五步足(爪状)11.游泳足12.尾肢(第六腹肢)◇对虾的外部形态图7-13蟹类体制模式图A.背面图解:1.眼柄2.前胃区3.眼区4.额区5.侧胃区6.肝区7.中胃区8.心区9.肠区10.鳃区11.前侧缘12.后侧缘13.后缘14.腹节15.大螯16.步足B.腹面图解:1.口前部2.第一触角3.第二触角4.下眼区5.第三颚足6.下肝区7.颊区8.胸部腹甲9.腹部(雄部)2.甲壳虾、蟹体表包被一层几丁质的甲壳。⑴头胸甲包被头胸部背面及其两侧的一片甲壳称为头胸甲。头胸甲上则具有突出的刺、隆起的脊或凹下的沟。为了描述方便起见,常将头胸甲划分为若干个区,各区以及其相对应的脏器命名,其上的刺、脊、沟也依其所在之位置而命名。①分区Ⅰ.额区:头胸甲背面前端,额角基部之区域。Ⅱ.眼区:额区两侧,眼眶附近之区域。Ⅳ.触角区:眼区两侧,触角基部附近之区域。Ⅳ.胃区:额区和眼区之后方,颈沟前方之区域。Ⅴ.肝区:颈沟以后,心区以前头胸甲之中央部位。Ⅵ.心区:肝之后方及头胸甲后缘前方之间的区域。Ⅶ.颊区:触角区及肝区之下方,头胸甲两侧之前半部。Ⅷ.鳃区:心区两侧,颊区后方之区域。②刺Ⅰ.胃上刺:在额角后方、胃区背面之中央线上。Ⅱ.眼眶刺:在眼区前缘,眼柄基部之上方。Ⅲ.眼后刺:在眼上刺之后方,接近头胸甲的前缘。Ⅳ.触角刺:在眼眶两侧,第一触角基部的头胸甲前缘处。Ⅴ.鳃甲刺:在触角刺与前侧角之间的1刺。Ⅵ.颊刺:在头胸甲之前侧角。Ⅶ.肝刺:在肝区前侧角,颈区之下端。Ⅷ.肝上刺:在肝区、胃区之间,肝刺的上端。▲对虾体表包被一层几丁质的甲壳:△包被头胸部背面及其两侧的一片甲壳称为头胸甲;头胸甲上则具有突出的刺、隆起的脊或凹下的沟。为了描述方便起见,常将头胸甲划分为若干个区,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