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制依据12.工程概述13.自然条件23.1.地形地貌23.2.气候23.3.地质构造23.4.地震23.5.特殊性土24.交通组织24.1.封闭阶段计划日期34.2.车辆分流34.3.高速公路车辆导流64.4.交通管制控制要点65.安全防护95.1.安全警示设置105.2.施工安全区域设置115.3.施工作业人员126.围挡防护方案136.1.围挡定位136.2.围挡标准136.3.围挡的维护146.4.注意事项147.交通安全维护措施158.交通安全措施158.1.行车安全管理措施158.2.交通安全人员交通安全防护措施168.3.施工人员交通安全防护措施169.事故应急救援措施179.1.大雾、大雨天气179.2.大雪天气189.3.社会车辆闯入封闭区189.4.在封闭区域发生一般事故1910.安全应急救援预案1910.1.总则1910.2.灾情预警和报告1910.3.应急反应机构2010.4.抢险队伍2110.5.灾害处置2110.6.抢险步骤2110.7.灾情、事故搜集和报告2211.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211.1.应急预案的任务和目标2211.2.应急道路设置2311.3.应急救援小组2311.4.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路线2311.5.接警处置2311.6.现场救护2911.7.书面报告3011.8.指导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善后处理工作3012.交通管制方案30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交通组织安全防护方案1.编制依据1、《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GF90-2015)2、《公路段安全操作规程》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16)4、《工程建设管理办法》(2012年版)5、《吉林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2012)2.工程概述珲乌高速吉林至机场段改扩建工程CJ01标段起点位于吉林市虎牛沟,已建的吉林至机场高速起点处,起点桩号K402+770。沿线主要经由魁元屯、搜登河村、太平村、大顶子、前董家,终点位于龙嘉机场,接机场至长春段已扩建六车道路段起点处,终点桩号K466+017.096,全长63.247公里。GQ01施工工区起点位于吉林市虎牛沟,已建的吉林至机场高速起点处,起点桩号K402+770,经由烟达木、李家二队,东风、三家子、范家岭,终点位于平安,终点桩号K423+440,线路长20.670km,设置互通2处(桦皮厂互通、魁元屯互通)、收费站2处(1处改扩建、1处新建)。GQ02施工工区起点位于平安,起点桩号K423+440,经由后贾家窝棚、后管家桥、杨家、岳家油坊、大顶子村,终点桩号K447+760,线路长24.320km。停车区1处(改扩建)。GQ03施工工区沿老路布线,平面线位与老路中心线重叠,起点位于吉林市与长春市行政分界处,起点桩号K447+760,经由大顶子村,前董家,终点位于龙嘉机场,终点桩号K466+017.096,线路长18・257km。收费站3处(2处改扩建、1处新建)。3.自然条件3.1.地形地貌路线处于东北中部松辽平原向东部山区的过渡范围,沿线地形开阔,地面起伏较小,属平原微丘区地形。3.2.气候路线所经区域属北寒温带湿润性大陆季风气候。极端最高气温38°C,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5C;年平均降雨量为635毫米,集中在七、八月份;最大风速23米/秒~34米/秒;最大积雪深度为46厘米;最大冻结深度1.9米。3.3.地质构造线路带地貌类型为松辽平原第二松花江下游,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在区内普遍发育,表层均为冲积、洪积、风化残积的第四系地层,深度5~50米,下层均为白垩纪泥岩、砂岩、页岩,局部分布淤泥质粘性土、粉土等软弱土层。3.4.地震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规定,路线所经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训度。3.5.特殊性土本工区特殊性岩土为季节性冻土,每年10月份开始上冻,翌年5月份开始解冻。标准冻结深度为1.7米,最大冻结深度1.9米。4.交通组织珲乌高速公路吉林至机场区段施工期间,吉林至机场方向(K402~K466)交通组织方案采用单向封闭和单向通行,先封闭机场至吉林方向车道,施工期间吉林至机场区段单向维持通行,机场至吉林高速公路区段车辆可利用长吉南线和长吉北线进行分流。先施工机场至吉林方向半幅路基、路面,实施完成后工作面转换,吉林至机场方向车流相应调整至新完工侧半幅路面。4.1.封闭阶段计划日期总封闭日期:2017年9月10日~2019年9月30日2017年9月10日~2018年8月30日前完成机场至吉林方向半幅通车。2018年9月01日~2019年9月30日前完成吉林至机场方向半幅通车。4.2.车辆分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