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姚鸿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糖皮质激素的问世-一个新的治疗时代的开始1855年1855年ThomasAddison确定了肾上腺以及某些相关功能障碍的后果美国默克研究实验室L.H.Sarett首次合成CortisoneE.Kendall取得小牛Glucocorticoids结晶(GCs)糖皮质激素首次被用于一例29岁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并获得意想不到的临床疗效1946年1946年1935年1935年1948年1948年荣获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结构和生物作用肯达尔EdwardCalvinKendall美国罗切斯特梅欧诊所1886年--1972年赖希斯坦因TadeusReichstein瑞士巴塞尔大学1897年--1996亨奇PhilipShowalterHench美国罗切斯特梅欧诊所1896年--1965按合成激素的结构分类人工合成的类似天然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皮质醇、可的索)人工合成并改变结构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醋酸可的松(cortisoneacetate)可的松(cortisone,考的松,皮质素)醋酸泼尼松(prednisoneacetate,强的松)泼尼松龙(prednisolone,强的松龙,氢化泼尼松)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曲安西龙(triamcinolone,去炎松)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曲安缩松)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氟美松)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帕拉米松(paramethasone)氟西奈德(fluocinoloneacetonide,氟轻松,肤轻松)等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的能力强于天然氢化可的松,如曲安西龙、甲强龙、地塞米松分别较氢化可的松强2、5、7倍肾上腺皮质激素分类•GCS的分泌通过HPA轴控制。•24小时的生物节律,凌晨血浆浓度高,到傍晚时该水平只剩1/4。糖皮质激素的调节生理作用糖代谢:促进糖原异生;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抑制肌肉和脂肪组织对糖的摄取和利用。脂肪代谢:促进其脂肪分解,抑制脂肪合成。蛋白质代谢:促进组织(除肝脏)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升高血中氨基酸水平,导致负氮平衡。水和电解质代谢:较弱的盐皮质激素样潴钠排钾的作用—低血钾;弱的促进尿钙排泄的作用—低血钙。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影响代谢抗休克免疫抑制抗炎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有效性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治疗指数高起效快药效平稳安全性具有较短的生物半衰期对HPA轴抑制作用小没有盐皮质激素作用肝功能不全是否适用糖皮质激素的种类和临床选择4糖皮质激素的种类繁多,可根据半衰期不同分成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种。长中生物半衰期12~36h,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短生物半衰期6~12h,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生物半衰期48~72h,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片(一)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证(二)合理制订糖皮质激素个体化治疗方案(三)重视疾病的综合治疗(四)监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五)注意停药反应和反跳现象(六)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通则(一)严格掌握激素适应症1.内分泌系统疾病2.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3.呼吸系统疾病4.血液系统疾病5.肾脏系统疾病6.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7.重症患者8.异体器官移植9.过敏性疾病10.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11.慢性运动系统损伤12.预防治疗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抗炎抗休克风湿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自免肝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疾病药物过敏过敏性鼻炎荨麻疹严重急性感染眼科急性炎症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呼吸综合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替代治疗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抗纤维化抗肿瘤抗免疫抗过敏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皮肤病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湿疹临床使用应综合患者病情及药物特点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等。•品种选择:各种糖皮质激素的吸收、分布、代谢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应根据不同疾病和各种糖皮质激素的特点正确选用。(二)合理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HO1120O36191617OHC=OCH2OH219CH3CH3C1=C2双键结构-糖皮质激素作用-盐皮质激素作用加强抗炎活性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半衰期(血浆和生物)糖皮质激素蛋白结合作用糖皮质激素糖盐代谢作用激素的选用•水钠潴留者:强的松龙、甲强龙•肝功异常者:强的松龙、氢化可的松•合并脑水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