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心肺复苏心脏停搏、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如未能在现场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患者将因全身严重缺氧而由临床死亡转为生物学死亡。相反,如能在现场及时、正确地抢救,则部分生命可被拯救。据统计,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和脑卒中占猝死的首位;婴幼儿常由呼吸道感染引起;青年人的猝死以心肌疾病为主。在常温情况下,心脏停搏3s时病人就感到头晕;10s即出现昏厥;30〜40s后瞳孔散大;60s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6min后大脑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心脏停搏、呼吸骤停病人的抢救应当在4min内进行心肺复苏,开始复苏的时间越早,成活率越高。据统计,在心脏停搏4min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并于8min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lifesupport,ALS),则病人的生存率达43%。BLs和ALS开始的时间与病人存活率的关系见表6-1。表Gi心应停梯病人存活率与BLS利4LS开翳时间的哭系拆赔&LS时同Cmin)开始AL5Cmin)<443<4164IE<16>16■&>1£一、猝死现场急救紧迫性心脏病发作病例中,约/4患者的第一症状表现为猝死。以前可无心绞痛、心肌便死、心律失常等病症。冠心病猝死中,70%的患者死于医院外,4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min内,3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120min内。美国资料表明,死亡病因中以心血管疾病为首。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冠心病,而其中5%为猝死。每天约有1200人因心脏病发作而猝死,几乎每分钟就有1人罹难,而其中约90%的猝死者由于心室颤动引起。50年代,Stephenson首先对12oo例心脏停搏复苏成功者进行分析,发现其中94%是在心脏停搏4min内进行抢救的,仅6%的抢救开始超过4min。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心肺复苏开始的最佳时间是在心脏停搏后的4min内进行。由于猝死大多发生在意外场合,复苏抢救时,时间就是生命,只有现场及时正确地进行急救,才能为以后复苏创造成功的基础。延迟进行复苏的主要原因包括:①亲眼目睹者不懂急救知识;②患者本人无自备急救药物;③医生无法及时到达或技术不当;④救护车无法及时到达,如接到呼救后出车拖拉、道路狭小、路程太远、难以寻找确切地址;⑤患者是独居者,接到呼救时间延误;⑥急诊室耽搁,例如花时间拿听诊器、通知上级医生、做心电图等。二、普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的重要性精品文档对猝死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是现场及时正确地抢救。为了掌握猝死后最关键的4min,使心肺复苏连续有效,则必须建立阶梯式的急救网。1、最初接触患者的人,即“旁观者”,包括夫妻、父母、家庭其他人员、同事、朋友等,由他们先进行基础生命支持。2、受过现场心肺复苏培训的救护车医技人员,能及时到达现场,接替“旁观者”急救。美国目前救护车上的救护人员是急救医疗辅助人员和急救医疗技术人员,能在接到呼救后3〜5min内到达现场。日本东京一般由消防人员施救。中国上海的院前急救由中专毕业的医士或具有大专学历的医生承担,一般在接到急救指令后,救护车能在10〜12min内到达患者的身边。3、受过进一步心肺复苏培训的急诊医生继续接受以上的急救程序。如美国要求在10〜15min内到达现场。上海院前急救的危重患者,一般经现场处理后直接转送各医院急诊科或急诊室。国外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已经普及。例如美国迄今已有5000万人(占全国1/4的人口)接受这一救生术,每年平均有20万猝死者接受现场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其中7万人获救。挪威在1965年就把心肺复苏初级生操作术放入学校课程中,嗣后,全国200万人口中有40万人受训,在15年中已有1000名淹溺者经现场心肺复苏后获救。日本消防厅每年印发急救手册、举办市民急救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教育,听众每年达15万。德国则把是否能掌握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作为驾驶员获得驾驶执照的依据之一。1987年2月20日、6月5日,中国红十字会先后会同卫生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商业部、中国民航局、国家旅游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发出了《关于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红总字(1987)第2号、第13号]。受训对象为交通、治安、消防和派出所干警,铁路和交通系统的车、船员、司警人员,民航机组人员,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