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术兰大二院熊文静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心肺脑复苏术心脏骤停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一节概述•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泵血功能突然终止,造成全身循环终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引起全身严重的缺血缺氧。•临床死亡期:心搏和呼吸停止及意识丧失,4分钟内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存活率70-80%。•生物学死亡期;极端缺氧导致组织器官功能丧失,细胞自溶,永久性脑死亡,不可逆转。•国内:在全部院外急诊病例中,心搏骤停病例约占10%,且87.8%发生于家庭中。•美国:每天死于心搏骤停者约1200人,其中2/3在发病一小时死于院外。一、心脏骤停的原因冠心病心肌病变心瓣膜病主动脉病变呼吸停止严重的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或过敏电击、雷击或溺水麻醉和手术意外心源性非心源性心脏骤停的原因心脏骤停的原因低氧血症低血容量酸碱失衡6H电解质升高/降低低/高糖血症低/高温张力性气胸创伤药物过量6T心脏栓塞心包填塞肺栓塞二、心脏骤停的类型•心室颤动:(ventricularfibrillation,VF,简称室颤)心电图上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为200-400次/分•心脏停搏:(ventricularstandstill,)心房、心室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房室均无激动波可见,呈一直线,或偶见P波。•心电-机械分离(electronic-mechanicaldissociation,EMD)心电图出现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小于20-30次/分临床表现①意识丧失或伴短阵抽搐;②心音、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③呼吸断续或停止;④瞳孔散大;⑤皮肤苍白或发绀。其中早而可靠的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最有助于确诊的临床表现是心音消失。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全身主要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大脑4--6分钟•小脑10--15分钟•延髓20--30分钟•心肌、肾小管30分钟•肝脏1--2h第二节:心肺脑复苏•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resuscitation,简称CPCR)基础生命支持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延续生命支持延续生命支持BLSALSPLSBLS--基础生命支持•BLS--初期复苏或现场急救•目标:向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氧,延长机体临床死亡的时间•包括2010新版复苏指南Aairway畅通呼吸道Bbreathing人工呼吸Ccirculation建立有效循环BLS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BLS步骤•一判断:轻拍重呼,10秒内完成。•二查体:检查颈动脉搏动,10秒内完成。•三启动EMSS:立即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患者体位•复苏体位:平卧、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恢复体位:意识未恢复,已有自主呼吸、心跳的患者原则:1平卧、头偏向一侧;2体位稳定;3避免胸部挤压,以免影响呼吸;4易查体、易恢复;5便于观察、便于护理;6不会造成患者进一步损伤;循环支持•一心前区捶击:通过机械-电转换产生一种低能电流终止异位心律的折返通路,心室颤动转为较稳定的节律。•方法:空心拳、距胸壁20-25cm高度垂直向下捶击心前区1-2次、每次间隔1-2秒•注意事项:•1、不可反复•2、用力适中•3、婴幼儿禁用胸外心脏按压•传统的观点是“心泵机制”,即在胸外按压时,心脏在胸骨和脊柱之间挤压,使左右心室受压而泵出血液;放松压迫后,心室舒张,血液回心。•近年临床观察证明,人体循环的动力不单是心泵机制,主要还是来自胸腔内压增减的变化,心脏骤停病人的胸廓仍具有一定的弹性,胸骨和肋骨交界处可因受压下陷。因此,当按压胸部时,使血液向前流动致胸腔内压力增加,以致胸内压力颈静脉压。正是这个压差使血液向心脏回流。方法•患者平卧,解开上衣,救护者立于患者一侧,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确定按压部位:•1右手中指食指并拢,沿肋弓下缘上移至胸骨下切迹定位,另一手中指放于患者胸骨上。•2双手食指自患者两乳头出同时向中心移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即为正确的按压部位。•*注意:定位后掌跟接触患者胸壁,双肘关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成人与儿童按压频率均大于100次/分,而按压深度分别为大于5厘米(成人)、约5厘米(儿童)、约4厘米(婴儿)。注意事项1.按压部位要准确。2.按压不宜过重、过猛,以免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