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布氏杆菌病2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浪热,是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概述3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预后八、治疗九、预防4布氏杆菌病5病原学病原学布氏杆菌是一组球杆状的革兰阴性菌杆状的革兰阴性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或荚膜。布氏杆菌病电镜下可见三层外膜:电镜下可见三层外膜:外层为脂多醣(LPS)中层外膜蛋白(OMP)内层细胞质膜同布氏杆菌的毒力有关6病原学病原学布氏杆菌病电镜下的布氏杆菌光镜下的布氏杆菌7病原学病原学布氏菌属按储存宿主不同可分为6个种:羊种菌、牛种菌、猪种菌、犬种菌、绵羊附睾羊种菌、牛种菌、猪种菌、犬种菌、绵羊附睾种菌种菌及沙林鼠种菌沙林鼠种菌。本菌属分型对临床和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羊种菌致病力最强,感染后临床症状重。布氏杆菌病8生长特性:生长特性:布氏菌属生长繁殖时需要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少数菌种培养时需加入5%~10%CO2。一般生长缓慢,从人体内分离细菌时常需1周以上,有时需1个月。由于各型之间具有共同抗原。因此可用毒力弱的菌株制备弱毒活菌苗。布氏杆菌病病原学病原学9病原学病原学抵抗力:抵抗力:本菌属对紫外线、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3%漂白粉和来苏尔数分钟内能杀灭。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在奶及乳制品、皮毛、冻肉等中能长时间生存(2个月以上)。布氏杆菌病10布氏杆菌病11流行病学本病为全球性疾病。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吉林、黑龙江和新疆、西藏等牧区。其他各省均有病例发生。我国流行的布氏菌属主要为羊种菌羊种菌,次为牛种牛种菌菌,猪种菌仅见于广西和广东个别地区。近年来,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未经检疫的牛羊的引入,使在疫区才会发生的布病呈现多发的态势。布氏杆菌病12(一)传染源(一)传染源主要为病畜。包括绵羊、山羊、黄牛、水牛、奶牛及猪。流行病学布氏杆菌病13流行病学(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接触接触-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的接触进入人体,如接产羊羔、屠宰病畜、挤奶等接触;消化道消化道-亦可经消化道,如进食含布氏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而感染;呼吸道呼吸道-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尘埃而感染的气溶胶传播亦为传播途径之一。布氏杆菌病14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人群易感(三)人群易感流行病学布氏杆菌病15流行病学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环节图16布氏杆菌病17发病机制复杂,细菌细菌、、毒素毒素以及变态反变态反应应均不同程度地在发病中起作用。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布氏杆菌病感染过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原发病灶形成);菌血症阶段;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慢性布病阶段;慢性纤维化阶段18布氏杆菌淋巴管局部淋巴结大量繁殖增生性炎症淋巴结炎肉芽肿性淋巴结炎(形成原发病灶)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布氏杆菌病11、淋巴源性迁徙、淋巴源性迁徙19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布氏杆菌病22、菌血症、菌血症22、菌血症、菌血症布氏菌在原发布氏菌在原发病灶大量繁殖病灶大量繁殖病原体病原体血行播散血行播散冲破淋巴冲破淋巴屏障进入屏障进入淋巴流和淋巴流和血流血流吞噬吞噬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当释放出的细菌超过当释放出的细菌超过细胞的吞噬反应能力细胞的吞噬反应能力细胞外繁殖细胞外繁殖菌血症菌血症菌血症菌血症菌体破坏菌体破坏释放内毒素释放内毒素形成毒血症形成毒血症释放内毒素释放内毒素形成毒血症形成毒血症破坏白细胞等,破坏白细胞等,释放内源性致释放内源性致热物质热物质局部组织炎症,局部组织炎症,变性坏死变性坏死临床上出现发热、临床上出现发热、疼痛等症状疼痛等症状20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布氏杆菌病33、多发性病灶形成、多发性病灶形成细菌随血流到达全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实质脏器身实质脏器多发性病灶多发性病灶由于布氏菌由于布氏菌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的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寄生,所以富有细胞内寄生,所以富有网状内皮细胞的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