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郑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赵友民主任医师心内科主任•心律失常概论•类型•病因•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征•恶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临床意义心律失常概论•正常心律激动起源于窦房结,通过前、中、后三条结间束传至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最后抵达心室。心脏生理CardiacPhysiology常规心电图的波形组成和测量示意图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P波:心房除极•QRS波群:心室除极•PR段:房室传导时间•ST段与T波:心室复极的缓慢期与快速期正常心律的心电图表现•P波符合窦性P波的诊断标准,即在Ⅰ、Ⅱ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波的频率为60~100bpm。•PP间期基本匀齐,在短时间内互差<0.12s•P波与QRS波群顺序发生,PR间期0.12~0.20s。•双侧心室同步除极,QRS时间<0.12s。•QTc正常(0.42~0.43s)*正常窦性心律何为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多为良性,少数为恶性。何为恶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通常指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晕厥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的患者,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证据或原发性心电疾病者为极少数。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良性30%、潜在恶性65%、恶性5%。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类•快心室率型•慢心室率型恶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快心室率型:•①心室率≥230bpm的持续单形性室速;•②心室率逐渐加速的室速或可蜕变为室扑和(或)室颤趋势者;•③室速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④多形性室速;•⑤室扑和/或室颤。恶性心律失常的分类慢心室率型:•①严重室内传导阻滞;•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病因•约85-90%的恶性心律失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非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心肌炎,瓣膜病以及心力衰竭等。恶性心律失常病因•10-15%见于原发性心电异常如先天性QT延长综合症,Brugada综合症,特发性室速,特发性心室扑动或(和)心室颤动以及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性室速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临床表现一、症状:•根据心律失常类型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悸、胸闷、无或有乏力。临床表现•多形性室速:心悸、胸闷、乏力,发作性头晕、重者出现昏厥、休克、甚则猝死。•心室纤颤或无脉性室速:一旦发生立即出现意识丧失、抽搐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表现,继之循环、呼吸停止。临床表现二、体征:•除基础病的体征外,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体征不同。•体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率在100~250bpm,心律可规则或略不规则,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并可有心音分裂。临床表现•多形性室速: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血压下降,老年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心室纤颤或无脉性室速、室颤患者意识丧失,血压下降,大动脉搏动和心音消失。几种恶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预激合并房颤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一)临床特点:突然发作与终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症状包括心悸、胸闷、焦虑不安、,少见有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与休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二)心电图特点•1、一系列房性或交接性早搏,频率为160-250bpm(150-250),节律规则;•2、难以辨别有无P波;•3、QRS波群形态与时限基本正常,但因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而增宽。预激综合征伴快速性心律失常(一)临床特点:预激综合征又称WPW综合征,是指患者除正常的房室传导途径外还存在附加的房室旁路,其心电图有预激表现,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预激综合征伴快速性心律失常(二)心电图特点•1.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1)顺向型房室折近性心动过速呈反复发作性,频率180-260次/分以上,节律规整,QRS波群形态正常(伴束支传导阻滞或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增宽),常伴有QRS波电交替和(或)心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