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生成与排放第一节概述(一)定义:排泄(excretion)是指机体将物质代谢的最终产物、进入机体内环境的异物和有害物质以及摄入的过剩物质,经血液循环通过一定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未经体内代谢和血液循环的排出物如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由大肠排出不属于排泄的范畴。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二)机体排泄的途径1.随呼吸排出CO2和少量水分;2.由皮肤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排出一部分水分、尿素和盐类;3.由消化道排出的主要是经肝代谢产生的胆色素和肠粘膜排出的无机盐(如钙、镁、铁等);4.由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泄。上述4个排泄途径中,由于尿中所含的排泄物种类最多、量大,因而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一)泌尿功能1.排除代谢终产物、过剩的电解质及进入体内的异物2.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3.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二、肾脏功能概述(二)内分泌功能分泌:肾素(renin)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活性维生素D3功能:肾素对血容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前列腺素具有强烈舒血管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活性维生素D3调节钙磷代谢1.肾单位和集合管三、肾脏的功能解剖及血液循环特征(一)肾脏的功能解剖①肾单位(nephron)作用:尿生成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结构:肾小体+肾小管肾单位的结构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袢升细段袢升粗段远曲小管袢降粗段近曲小管袢降细段皮质肾单位Corticalnephron近髓肾单位Juxtamedullarynephron两种肾单位皮质(浅表)肾单位近髓(髓旁)肾单位分布外皮质层,中皮质层内皮质层数量多,约85﹪~90﹪少,约10﹪~15﹪体积小大髓袢较短,只达到外髓质层很长,延伸到髓质的乳头肾小动脉口径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二级毛细血管网分布于皮质部的肾小管周围围绕在近曲小管或远曲小管周围;形成细长的U形直小血管,与髓袢并行肾素分泌多少功能特点参与尿生成参与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的比较②肾小球旁复合体(近球小体)a.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cells:●入球A膜内的肌细胞呈上皮样变,内含分泌颗粒-肾素●对牵张刺激敏感≈感受器●肾交感N支配。b.致密斑Maculadensa:●入球A与远曲小管联接处,细胞呈立柱样变、斑状突起;●对远曲小管中的[Na+]、[Cl-]敏感,并将信息传递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c.系膜细胞:具有吞噬功能③集合管作用:收集多个肾单位远曲小管的尿液,将尿液输送至肾盂a、血液供应极丰富:1200ml/min,占心输出量的1/5-1/4左右b、血液分布不均:皮质占94%外髓占5-6%内髓占1%c、形成两套毛细血管网1.肾脏的血供特点(二)肾脏的血液循环弓形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下腔静脉叶间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肾小管毛细血管网出球小动脉入球小静脉肾静脉叶间静脉弓形静脉小叶间静脉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的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肾脏的血液循环2.肾血流量的调节a、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定义:动脉血压在80-180mmHg间使肾血流量相对恒定意义:使肾血流量与肾脏泌尿机能相适应①肌源学说(myogenichypothesis):当A压↑→入球小A管壁平滑肌受到牵张→入球小A发生收缩反应→血流阻力↑→肾血流量保持稳定;反之则发生相反变化②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feedbackhypothesis):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致密斑感受到远曲小管液[Na+],[Cl-]↑→此信息反馈至入球小A→入球小A收缩反应→血流阻力↑→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反之则发生相反变化机制:b.神经-体液调节①应急时交感N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②应急时NE、E、VP、AⅡ分泌↑→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两种调节方式的意义:在一般的血压变动范围内,肾脏主要依靠自身调节来保持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以维持正常的泌尿功能;在紧急情况下,如大出血、缺氧和中毒性休克等,可通过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的作用来减少肾血流量,使较多的血液分配到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以保证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肾小球的滤过Glomerularfiltration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Tub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