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神经系统功能•感觉功能•躯体运动功能•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高级功能传导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感觉产生过程: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神经冲动大脑皮层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由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经由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分别投射到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这两个系统的生理功能不尽相同。(一)特异性投射系统•感受器发放的冲动,必须通过相应的周围和中枢神经纤维束,才能最后到达大脑皮质。感觉冲动沿特定神经纤维束的行走路径,称为感觉传导通路。•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projectingsystem)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1.浅感觉•分布在皮肤和黏膜感受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的表面,因此这些感觉通称为浅感觉。•由这类感受器上行的感觉传导通路称为浅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到皮肤和黏膜内,其末梢形成感受器。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后角内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越至对侧,在脊髓白质的前外侧部即前外侧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后者历经延髓、脑桥、中脑至丘脑外侧核。•在丘脑外侧核更换为第三级神经元,再发出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的躯干、四肢感觉区浅感觉•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头面部的痛、温和粗略触觉的传导通路也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分布到头面部的皮肤和黏膜内,其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痛和温觉)和三叉神经主核(触觉),•在此更换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圈行,•经脑干各部至丘脑外侧核,更换第三级神经元,后者发出轴突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2.深感觉(本体感觉)•意识性深感觉的传导通路深感觉又称本体感觉,是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深部结构所处的状态,即不用视觉(闭眼)就能感受到身体各部的相对位置。例如,肌肉是处于收缩或是舒张状态,肌腱和韧带是否被拉伸,以及关节是处于屈曲还是伸直等感觉。•深感觉传导通路除传导深感觉外,还传导体表和深部组织的精细触觉冲动。所谓精细触觉,是指辨别两点间的距离或感受物体形状及纹理粗细的感觉。•深部感觉传导通路也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至躯干、四肢的肌腱及关节内,末梢形成肌梭、腱器等感受器。•中枢突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同侧的后索内上行形成薄束和楔束,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此换第二级神经元,其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内侧丘系,再上行经脑桥、中脑至丘脑.止于丘脑外侧核。在此更换第三级神经元,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至中央后回中上部、旁中央小叶后部和中央前回。•非意识性深感觉感受器的活动未必一定和某种感觉相联系。有相当一部分深感受器放的感觉冲动.仅提供诸如肌肉的长度或张力变化等传人信息,进而引起反射性运动调节,这类感觉称为非意识性深感觉。•此类感觉的传导途径,除包含于上述意性深感觉传导通路外,还包括传向小脑的通路,这条通路仅包含二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位脊神经节内,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或中间内侧核,其轴突进入侧索组成脊髓小脑束,止于小脑。•这条传导通路和维持身体的姿势与平衡有关。浅感觉和意识性深感觉通称为躯体感觉,其传导通路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一般由三级经元组成,第一级位于脊神经内,第二级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内,第三级位于丘脑外侧核。•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进行感觉的分析和综合。•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浅显(先)•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深厚(后)临床意义浅感觉深感觉(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感觉冲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