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的开发与保护内蒙古地区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天然草地总面积约8亿亩(可利用面积约7亿亩),占全国牧区草地总面积的近1/5。草地类型以草原类草地为主,占草地总面积的60%。其中,典型草原2.85亿亩、草甸草原1.1亿亩、荒漠草原1.2亿亩。另有草原化荒漠0.6亿亩、沙地植被1.4亿亩,低平地草甸1亿亩。内蒙古的天然草场,北自呼伦贝尔,南到鄂尔多斯,东自科尔沁,西至阿拉善,纵横几千公里,面积达13.2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就有10亿多亩,是祖国重要牧业基地之一。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是最丰美的天然草场,地下水位较高,河流较多,土质肥沃,牧草高大茂密,种类较多,亩产鲜草140~210公斤,特别宜于养牛。典型草原位于内蒙古中部和南部,牧草密度与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但富有营养与适口性强的特点,亩产鲜草100~142公斤,适宜于马、牛、羊等牲畜的饲养,是我国最大的绵羊牧放区之一。阴山北边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旱。植被以旱生、丛生小禾草和旱生小半灌木为主,牧草稀疏矮小,亩产鲜草40—60公斤,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很高,是小牲畜的优良牧场。内蒙古最西部属于荒漠,雨量稀少,气候更为干旱,植被以旱生、超旱生的小半灌木和灌木为主,牧草稀疏,亩产鲜草仅12—30公斤,是我国骆驼的主要产区之一。【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天然草地是畜牧业最主要的饲料来源。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全区天然草地已利用面积占可利用草地的93.6%,放牧大畜和羊5000万头(只),折合绵羊单位8000万只。除呼伦贝尔草原利用不足90%外,像锡林郭勒、鄂尔多斯牧区,已利用草地所占百分率都在98%以上。天然草地的利用方式,一般分为放牧、割草和两者兼用。放牧利用草地的传统方法是,根据不同类型草地的季节适宜性,划分季节营地轮牧家畜。内蒙古地区以高原牧地占优势,由于地形单一,草群季节适宜性之地区差异不明显。所以,除山地牧场只宜于夏秋季放牧外,广大高原和平原牧场之季节营地,主要依据牧场面积大小、水源条件,以及中、小地形组合特点来划分多数牧区划分冬春和夏秋两季牧场。冬春牧场一般选在避风向阳的河谷、湖盆平原和固定沙丘地等;夏秋牧场选择气候凉爽的丘陵、岗(台)地及开阔平原。划分季节牧场放牧,旨在比较均衡地利用放牧地,以保证在各季节牲畜都有牧草供采食;同时也保护了草地免遭全年放牧的危害。割草利用,按草地植被类型来看,以低地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东半部)较为适宜。其草群组成以中、高型禾草为主,盖度大,产草量高,其中羊草草地为最优良割草场。内蒙古地区天然割草场分布趋势是东部多,西部少,北部多,南部少;牧区多,农区少。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东半部和科尔沁草原,割草场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10—15%。乌兰察布和鄂尔多斯只有低地草甸类草地宜作割草场。【草地保护与建设】天然草地属再生资源,施行科学管理,便可永续利用,否则便会导致草地资源破坏。草地资源破坏有毁草垦殖和草地退化两种表现形式。内蒙古地区大规模垦殖草原,发生在近一、二百年。据历史资料记载,1802年至1930年就有三次大的“放垦”,草地面积不断缩小。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曾两次大规模垦殖,虽后来被制止和封闭,但40年来,全区草地面积还是减少了1.2亿亩。至于天然草地退化,则更为普遍。据截止于1988年的调查内蒙古全区草地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的近40%。主要草地类型退化的一般特征是:(1)草群中的优势植物针茅、羊草、冰草和伴生植物如伏地肤、扁蓄豆等优良牧草明显减少,而一些适口性差的杂类草和不食的毒害草数量相对增加,如阿尔泰狗娃花、百里香、骆驼蓬和狼毒等。(2)草群盖度、高度、产量明显降低。退化较严重的草地,草群盖度降低30—40%,高度降低2/3,产量下降40—60%。(3)牧草生活力减弱,繁殖率下降,物候期推迟。(4)草地的鼠害、虫害加剧,进一步损害牧草,破坏环境。沙漠化是草地(及部分耕地)退化极端严重的表现形态。内蒙古地区存在沙漠化潜在威胁的区域有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呼伦贝尔沙地,合计面积12.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