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corelationshipbetweenmeridiansandviscera一、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现象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机制过程中,广泛地探讨了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在体表出现的某些特异性反应和刺激体表经脉或穴位对内脏功能的调整作用。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1.压痛与硬结2.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变化3.耳廓皮肤导电量变化4.牵涉痛(referredpain)二、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发生机理针灸现代研究成果表明,针感和针刺效应的产生有赖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针灸作用与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控密切相关,这可能是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的物质基础。(一)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机制神经系统节段性支配(segmentalinnervation),在具有链状神经系统的低级动物就已显示出分节的形态结构。在高等动物(脊椎动物)及人类,由于进化发展虽然出现了四肢,形成异形体节,但在胚胎期,其分节结构仍较明显。人类脊神经或脑神经的分布,还都保存着不同程度节段性支配的特征。1.神经节段分布的形成图2-6第4星期人胚侧面观△示上肢芽,↑示下肢芽,×示上肢芽的相应节段神经,○示下肢芽的相应节段神经图2-7第7星期人胚正面观(示皮节及其神经分布)躯体-内脏联系人类的躯体神经节段Inmman和Saunders绘制的皮节、肌节、骨节大鼠皮节图躯体传入与内脏传入在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上的汇聚(牵涉痛机制)躯体传入活动对内脏传入的相互抑制作用(镇痛效应原理)躯体传入活动对内脏传出的调控(针灸治病原理)躯体传入与内脏传入脊髓躯体-内脏传入汇聚神经元躯体与不同内脏传入在脊髓T12节段神经元上的汇聚躯体传入与内脏传入在脊髓的汇聚异位夹皮刺激能明显抑制对直-结肠扩张刺激激活的脊髓背角神经元躯体传入抑制内脏传入脊髓背角神经元对皮肤感受野伤害性刺激反应可被膀胱扩张刺激所抑制内脏传入对躯体传入的抑制内脏病理性传入可引起体表同节段皮节出现牵涉痛;来自躯体的传入活动不但对内脏的传入在脊髓水平有明确的抑制作用,从而可以缓解内脏病理状态下的疼痛症状;同时这种传入也能明确抑制内脏的运动反应,从而可以治疗内脏疾病;这种作用又称为躯体-交感反射,或躯体-内脏反射。躯体传入抑制内脏运动胃运动可被躯体同神经节段部位的皮肤刺激发生抑制,其它节段无效;这种效应也存在于脊髓动物。躯体-内脏反射抑制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就此评价:“揭示了人体体表反应与内脏器官变化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秘密”;“堪称中国在生理学方面的一大发现”。李约瑟博士评价2.体表神经节段性分布(1)肌肉神经节段性分布(2)皮肤神经节段性分布神经节段性分布及周围支分布(背侧)神经节段性分布及周围支分布(腹侧)三叉神经皮支的周围分布3、内脏器官神经节段性分布(1)内脏器官自主神经传出纤维节段性分布(2)内脏感觉及其传入神经4.神经节段支配与内脏性牵涉痛(1)内脏性牵涉痛(2)内脏性牵涉痛产生部位的一些规律内脏牵涉痛的部位(3)内脏牵涉痛形成机制图2-16内脏和躯体的传入纤维聚合投射于相同区域心绞痛放射性疼痛带与心经经脉分布对比心经肺经牵涉痛带与心经循行线完全一致心脏牵涉痛的反射途径5.神经节段支配与经穴功能主治(1)躯干腹、背侧经穴排列趋神经性现象(2)穴位功能主治与神经节段支配相关规律(二)经脉、穴位和脏腑传入信息在各级中枢汇聚1.穴区和相关内脏传入纤维在脊髓交汇和重叠2.体表和相关内脏传入纤维在同一神经元汇聚3.体表和内脏传入纤维在脑干汇聚4.下丘脑在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中的作用5.内脏痛与针刺经脉穴位传入信号在大脑皮质汇聚(三)自主神经系统在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中的作用(四)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体液途径针灸作用基本特点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综合性功能性、早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