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抗原提呈细胞概念是指能表达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包括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PC)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种类•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其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以及黏附分子(Mφ、DC、IDC、LC、B细胞)•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在通常情况下不表达MHCⅡ类分子,但在炎症或IFN-γ刺激时,可表达MHCⅡ类分子和黏附分子以及协同刺激分子(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间质细胞)。•特殊的非专职APC:表达MHCⅠ类分子的靶细胞是一类特殊的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这类均能将内源性蛋白抗原降解、处理为多肽,并以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具有杀伤能力的CD8+T细胞,以便识别和杀伤。3、特点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类型缩写体内分布吞噬作用MHC-Ⅱ类分子FcRC3R巨噬细胞Mφ全身组织、++++器官树突状细胞DC(1)并指状树IDC胸腺、淋巴突状细胞样组织依赖区-+---(2)朗格汗LC皮肤表皮、斯细胞淋巴结副皮质区++++B细胞外周血、淋巴结-+++第一节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和特点AntigenAntigen--PresentingCellsPresentingCells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是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细胞•特点:•①能高水平表达MHC-II类分子;•②可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殊膜受体;•③能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④能活化未致敏T细胞;⑤抗原提呈效率高1、根据DC的来源分类DC主要有两种:即髓系DC(myeloidDC)和淋巴系来源DC。(1)髓系DC:是指由骨髓和脐血中CD34+造血祖细胞生成的DC。(2)淋巴系DC:来源与T细胞、NK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3)大多数DC来源于骨髓,进入外周血。分布全身个组织(脑组织除外)2、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类•非成熟DC•成熟DCDC在成熟过程中,其捕获和处理抗原的能力逐渐降低,但提呈的能力则明显增强。成熟后从非淋巴组织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从而激发T细胞应答。骨髓DC前体血流非淋巴组织分化非成熟DC定居上皮组织、胃肠道、生殖道和泌尿管道、气道以及实质脏器的间质具有很强的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但提呈抗原能力弱细胞因子和抗原刺激下DC细胞成熟并迁移进入局部淋巴结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变弱,但提呈抗原能力逐渐增强1、参与DC分化与发育的因素(1)细胞因子是调节DC成熟过程的重要因素:GM-CSF、TNF-α促进DC分化;IL-1、IL-6和IL-12辅助DC成熟。(2)DC的成熟也受其自身表达的黏附分子2、DC表面标志CD11c+DC属于血液中成熟的DC,CD11c-DC为低水平表达黏附分子的非成熟DC。3、DC的迁移与成熟DC在成熟过程中,其捕获和处理抗原的能力逐渐降低,但提呈的能力则明显增强。成熟后从非淋巴组织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从而激发T细胞应答。非成熟DC与成熟DC的特点比较特性非成熟DC成熟DCFc受体的表达++-/+甘露糖受体表达++-/+MHCⅡ类分子表达半衰期约10小时大于100小时细胞膜表面数目1067×106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抗原摄取加工处理的能力++-/+抗原提呈的能力-/+++迁移的倾向性炎症组织外周淋巴组织主要功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提呈抗原3、根据组织分布的分类•淋巴样组织中DC并指状DC滤泡样DC胸腺DC•非淋巴样组织中DC间质性DC朗格汉斯细胞•体液中的DC•(1)淋巴样组织中的DC:•①滤泡DC;•滤泡树突状细胞是淋巴结浅皮质区淋巴滤泡内的重要APC,是参与再次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R和C3bR结合免疫复合物,使免疫细胞识别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抗原。•②并指状DC:•并指状细胞分布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和次级淋巴组织中的重要APC。为朗格汉斯细胞衍生而来。•③胸腺DC:•胸腺树突状细胞位于胸腺皮质/髓质交界处和髓质部分,生命周期很短,仅2~3周。(2)非淋巴样组织DC:①朗格汉斯细胞:位于表皮和胃肠上皮细胞②间质性DC:间质性DC主要分布在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等实质器官间质的毛细血管附近。(3)体液中的DC:包括存在于输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的隐蔽细胞和血液DC,又叫循环DC主要包括血液DC和淋巴DC。具有较强的摄取抗原能力,能在体外自发地与T细胞形成DC-T细胞蔟,激活未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