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屈悦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根本没有关注,只想着自己如何回答;在小组合作时,只顾发表自己的讲解,完全疏忽了他人的存在。究其原因,我想和学生不善于倾听有着莫大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最重要的“倾听”这个环节,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倾听是人们日常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倾听是学好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倾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2.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第二学段:“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既然“倾听”如此重要,那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有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身”为先行,教师首先应该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教师认为这位学生的回答不够完美,不够精彩,就根本不关注他说的内容。如果连我们老师都不能做到认真聆听,还能要求我们的学生做到认真聆听吗?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也这样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对此,教育者应负主要责任。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既承担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责任,也负有发展并运用自身倾听能力的责任。对于后者,可以认为,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由此看来,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首先学会倾听。榜样的作用是无穷大的,教师如果能倾听学生的发言,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教师如果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学生发言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二、“趣”为主导,教师应该创设学生能够认真聆听的教学氛围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为了使孩子们愿意聆听,教师必须创设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1.教学情境要轻松自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2.教师语言要抑扬顿挫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听得轻松有趣,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为了要学生保持认真聆听的状态,语言的节奏也是很有重要的,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急促时而婉转的语言容易把学生带进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时间长了,会有打瞌睡的感觉。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对于自己聆听的内容反而印象不深。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三、“练”为主线,教师应该强化学生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的训练熟能生巧,只有反复的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1.了解倾听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用心聆听老师的要求。比如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要求学生首先听清楚老师问的是什么。然后判断出问题的核心或症结所在。使学生一下子能够抓住“题眼”,有针对性地回答;在小组讨论交流的时候,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语,如果有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