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行为艺术——生命瞬间2001年2月26日,Ven.TenzinThutop和Ven.TenzinDeshek二个来自尼泊尔和西藏的和尚,在纽约Ackland的Yager画廊将“修建”一个“医学菩萨沙子坛场”,来展现亚洲艺术。2月22号开始的情景2月26日开始精密勾画轮廓2月27日开始绘图,材料是一种藏药细沙2月28日佛是万物的起源,是世界的中心3月1日: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他们的创作3月2日繁华初现3月4日细沙如何汇聚成世界3月5日3月5日围绕在佛周围的芸芸众生,每一种生命都跃然沙上人,在佛的眼里,与其它生灵平等3月6日怀着无比的虔诚心进行创作3月7日:佛泽四方3月8日3月9日:你是否看到了繁华背后的脆弱?逐步显现的最后的圣堂宝塔两端的丝带因沙线颜色差异造成的立体感,叹为观止!3月14日3月15日3月16日绵续的人生,膨胀的世界3月20日:完成的日子终于到来,辉煌的成就,瑰丽的画卷,以一种强迫的姿态占据每一个人的视界和心灵,乃至灵魂当一切已趋近完美,人可以做的事情也趋近于无。精致得难以置信的细节自始至终一丝不苟的创作者完美的画面,繁华的世界,多看一会儿吧,记住它。成功之后的庆祝那么,然后呢?极致繁华,不过一掬细沙。一切已成昨日残梦,只待追忆。除去抹不净的回忆,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最后的一段旅程时间仿佛已经停止,一个月的时光凝聚在潺潺流淌的溪水边。远处围观的人群,近处沉思的男子,对于一个世界的消失,做着不同的凭吊和评价。而僧人手中缓缓流逝的细沙,已不再有那惊艳的容貌,那些漫天飞舞的佛,那些欣欣向荣的生命,那些宏伟的庙宇,那些千姿百态的繁华。一切都随风飘入溪水,沉淀,褪色,永不再返。又或者说,所有的繁华已属于流水,外人不再得见呢?整个过程将近一个月,每日作画几小时,展出到6月8日,然后他们将作品清空,付诸流水。以此象征生命的瞬间。他们用的沙子好像是藏医所用的一种药物,作画的过程却实在是很震撼,虽然有表演的成分,但依旧觉得了不起。尤其是最后的付诸流水,看画面的时候就觉得生命的短暂易逝,后来看文字介绍,这也是他们的初衷之一。整个作品是为了展现生命的短暂易逝,而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但实际上,它的意义远大与此。从艺术的角度看,整幅图画结构严谨,色彩丰富,借助沙粒这种富有层次感和厚重感的媒介,将宗教的意义表现得十分到位。无论是端坐正中的佛,还是围绕在佛周围的神态各异的生灵,还是围绕在世界周围那一圈缥缈的气,都恰到好处的拥有了各自的神采,又和谐的构成了圆满的世界。更令人叹服的是,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限制了太大的改动的可能,因此整个图画是一气呵成,就像僧侣们将自己脑中的烂熟的世界观默写出来一般。而从行为的角度看,僧侣本身的创作过程也契合了图画的意图。漫长的创作,成功后短暂的喜悦,然后是毫不犹豫的毁灭。似乎在告诫我们做事的道理,漫长的付出和坚持,短暂的收获,失去的痛苦。当然,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有没有痛苦,面对精妙的画卷,竟然能伸出那把刷子,境界的确不一样。但从表情看,周围的观众是痛苦的,那恋恋不舍的眼神说明了一切。我也是痛苦的,于是想把它记住,希望看到的人,能驻足慢慢地翻看,静静的思考。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同学们:你也将看后的感想记录下来好吗?2月26日——3月20日作品创作完成展出到6月8日作品清空,付诸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