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三国之诸葛亮其人论文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因其丰富的人物个性、诗词歌赋和战争所运用的战略战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和军事价值。在其中的人物塑造中,诸葛亮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不灭的印象。关键词:诸葛亮知人善任鞠躬尽瘁神机妙算谨小慎微一、诸葛亮之权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刘)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诸葛)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拜亮为丞相...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诸葛亮的出场是极具传奇色彩的,在刘备三顾茅庐历经曲折之后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身在村野,放眼天下,胸中已经对当时的局势了如指掌,为刘备做出了三分天下取其一、待机而动图天下的战略谋划。可以说诸葛亮的出现就如同为身处暗夜之中的刘备送去了一盏明灯,对刘备而言是拨云见日如鱼得水。诸葛亮是刘备一生最大的政治财富,也是三国时代影响全局的政治人物,而这一切都从“隆中对”开始。诸葛亮第一个重大成就是荆州的获得,而这又牵涉到联吴策略的巧妙运用。面对曹操势力的南侵,孙、刘双方都有联合的愿望。但就实力对比而言,刘备明显处于劣势。诸葛亮在这力的不平衡的关系中,运用了他的决策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孔明巧处,不用我去求人,偏使人来求我”,“求人之意甚急,故作不屑求人之态;胸中十分要紧,口内十分迟疑”,他不仅玩老实人鲁肃于股掌之上,在机巧人周瑜面前,也处处超胜一筹。在联合中,孔明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既注意到顾全大局,又注意到联合中的斗争,从而保证了赤壁抗曹的辉煌胜利。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把这种又联合又斗争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化为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从没有谈到,孙刘联合的基础只是抗曹,一旦曹操退走,双方的矛盾就会不可调和地突出起来。刘备欲得荆州,孙权又何尝不欲得荆州呢?而刘备之卒夺荆州,与其说是从曹操手中夺得,还不如说是从孙权口中夺得。尽管孔明可以辞之以荆州乃“袭之于曹氏,非袭之于东吴,取东吴之所将取,非取东吴之所既取”;但从道义上讲,这种袭取联盟者的胜利成果的做法,使孔明自感理曲,为了缓东吴之急攻,遂先借刘琦以缓之,又以取西川以缓之,最后乃以立“暂借荆州”文书以缓之。从文学角度看,写得固环曲折,好看煞人;但从决策的角度看,为保守既得之荆州,本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挣,而竟以“借荆州”一策出之,却种下日后无穷之隐患。他之所以择取了“借荆州”之下策,原因盖在于他的行为与“东和孙权”的理论发生了牴牾,因而意欲补苴罅漏,以图迁延。及至庞统死,诸葛亮不得不入川而交荆州于关公时,唯嘱以“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语,其内涵就更显得贫乏了。须知随着形势的急剧变化,孙、刘的关系已远非赤壁大战前夕可比。就刘备方面讲,为了抗曹,联吴固有其相当的必要;但就孙权方面讲,夺回梦寐以求的荆州,乃是其求发展的第一要着。其时孙夫人已去,孙、刘联盟实际上已经破裂。处其时其地,孔明不教以既联合又斗争的应变之策,不教以警惕孙权背盟的危险,实在是太不够了。尤为不该的是,当曹操议取西州之日,诸葛亮竟设下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免,令吴起兵袭合肥牵动其势之计。按初得荆襄,刘备问马良保守之计,马良曰:“荆襄四面受敌之地,恐不可久守,……然后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积收钱粮,以为根本,此久远之计也”。桂阳、长沙等亦非吴地,乃赵云、关公攻战所得。孔明方得西川,就割让三郡,这种以退让求联合的做法,更是大大的失策。荆州之失,责在关公之轻敌,但从根本上讲,却是孔明决策的失误。细思庞统入川之时,孔明尚留关公、张飞、赵云三将与己同守荆州;庞统死,孔明入川,则并张、赵亦带走,留图关公一人守之,已见轻忽之意。后闻关公拒东吴之求婚,孔明曰:“荆州危矣,可使人替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