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中的裴姓将军(上将1人,中将6人,少将12人)裴怀亮1941年5月生,山西新绛人。196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06年6月晋上将军衔。历任文书、代理排长、军司令部作训参谋、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1978年任司令部作训处处长。1980年任师参谋长。1982年军事学院毕业,任副师长。1983年任陆军第21军参谋长。1985年8月任第21集团军副军长。1986年12月任第21集团军军长。1990年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93年1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2003年任国防大学校长。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四、十五、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裴其勋字尧田,本名本唐,河南XX县区人(民国七年到九年间,裴其勋亲自组织筹建裴氏祠堂)。1914.3.1日北洋政府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吉长镇守使。1918年3月5日被授陆军中将。1997年06期《史学月刊》详细介绍:裴其勋对民初边务的贡献---作者雷近芳裴建准字孟威,号南谷山人。汉族,祖籍山西,本籍甘肃宁定县裴水家村,今属XX市XX县区三甲集镇。后迁居渭源南谷乡。出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九月,自幼喜好书画、武术。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甘肃肖武学堂,宣统元年(1909)又考入保定陆军学校。曾先后担任甘肃陆军第三军“忠武军”教官、甘肃河州镇守总兵、1922年11月14日被授陆军中将。1929年任甘肃卫戍司守。1930年任XX省临时政府八大要员之一。四十年代,虽也担任过XX市参议长等职,但多半是清闲的虚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曾被选为XX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第1页共6页政协XX省第一、二届驻省委员等职。1953年先生参加民革,任省民革常务委员。1958年10月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受到残酷斗争,身心备受摧残,于1969年12月14日澶然示寂,终年八十五岁。裴九洲(1927.09~20XX.10.24),男,吉林扶余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排长、副指导员等职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团政治处保卫股股长。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曾任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原副政治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等职。20XX年10月2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2岁。裴昌会(1896--1992)中将。字同野,山东潍县人,生于1896年10月23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步科毕业、陆军大学特别班第6期肄业。早年在湖北陆军任职,1926年任湖北陆军第7师少校团附,不久任孙传芳五省联军金陵军官学校上校教官兼区队长,旋任教育处处长,1927年投靠北伐军,1929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第9军47师141旅7团上校团长,1931年任第9军54师160旅少将旅长,1932年3月任第9军47师副师长,1933年9月任第9军47师师长,1937年11月任第9军副军长兼47师师长,参加忻口抗战,1940年6月任第9军中将军长,1941年参加晋南会战,1942年3月任第14集团军副总司令,1943年2月任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1945年6月任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兼任卢氏指挥所主任,在郑州主持接受日军投降,1947年3月兼任洛川指挥所主任,不久改兼延安指挥所主任,1948年1月兼任潼关指挥所主任,4月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5兵团司令官,1949年9月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兼任第7兵团司令官,12月23日在四川德阳率部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川北人民行署副主任兼工业厅长,西南纺织工业管理局局长,XX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全国人大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XX省人大副主任,XX市政协副主席,民革XX省委主委,民革中央副主席。1992年3月23日在重庆病逝。第2页共6页裴存藩(1905~1995)别名:寿屏籍贯:云南昭通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中央训练团党政研究班第二期、中央政治学校高级班毕业。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连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团指导员,第二十一军国民党特别党部宣传委员。1928年起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军人科总干事、军队党务处副处长,XX省党务指导委员会书记长。1931年起任“追jilj”军第二路军总部少将政训处长,军事委员会云南行营政治部中将主任,国民党XX...